勇闯“死亡之路” 营救耿达电站孤岛

标签:
军事 |
分类: 推荐篇 |
(“孤岛”耿达镇解困 百姓感谢武警官兵)
本期节目将于CCTV-7 6月30日 20:03分《军事纪实》汶川大地震之特别节目《勇闯死亡之路》强档推出,敬请期待。
5•12地震发生时,耿达电站12名电力专家正在电站的洞库内作业,5月20日,8天过去了,这些专家依然生死不明。武警成都指挥学院学员二队争取到了这次艰巨任务,于当晚迅速组建突击队,由3名干部,17名学员,2名战士共22人组成,这22人都是第一批抵达都江堰实施救援、率先打通都江堰至映秀水上通路的骨干力量。
突击队员们信心百倍,但他们心里也十分清楚这次搜救行动的艰难,映秀至耿达全程20公里,耿达至卧龙全程23公里,沿途山势险峻、植被茂密。不仅映秀至耿达一线的道路全部被山体滑坡所破坏,连日的降雨和每天百余次的余震,更使得这一带的山体松动,公路不能走,走山路也随时面临危险。更让大家感到不安的是,在此之前,已经有四支部队尝试打通这条道路搜救被困人员,但却都没能到达预定地域。
武警成都指挥学院院长于成:我心里面也在想,这22名队员,也许有的同志不一定能见到了。
5月21日上午8时整,突击队从映秀镇准时出发。出发不到2公里,在被巨石砸坏的“欢迎进入熊猫王国”的大幅宣传牌下,队长谢明舜和教导员刘格平对突击队员做了第一次分工。大家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探路、观察和断后,每组之间间隔15米。
武警成都指挥学院学员二队队长谢明舜:一定要注意上面情况,保持队伍距离。
眼前的公路上就有上百吨的巨石阻挡,负责观察探路的队员开始把帽子反戴,帽檐一律朝后,平时用来遮挡阳光的帽檐,这时候却阻碍了观察的视线。行进不久,突击队来到了一个峡谷的入口处,尽管有心理准备,看到的情况还是让队员们为之震惊。原本植被茂密的座座青山,山体早已大面积垮塌,就像被撕开了一道道口子,山脚下被毁的汽车在滚石面前变得象面团一样柔软,周围的空气也仿佛渗透着一股凉气。进入峡谷,头顶上不时有大大小小的石块夹杂着泥土滚落,而脚下则是倾斜松动的山体碎石,一旦滑倒,就有可能坠入湍急的河水。
下午16时30分,突击队已经行进了约14公里,他们的面前就是盘龙山隧道,穿过这条隧道,再往前一公里就是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耿达电站。此时,高大的隧道口已被撕开一个大大的豁口,拇指粗的钢筋连着被震裂的混凝土块悬垂下来,大半个洞口被坍塌的山体死死堵住。
队员们小心谨慎地进入隧道,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条隧道中,他们居然找到了7名被困群众。经询问这7名群众都是盘龙山隧道职工和附近的村民,他们被困在隧道内已经整整10天了,早已断粮断水,突击队员立即拿出水和干粮分给大家,并留下两名队员照看这7名群众。
队伍越来越接近电站了,然而大家的心情却愈发紧张起来。连接河道两岸的大桥被拧成了麻花状,耿达电站损毁严重。洞库内乱石密布,几乎不能通行,任凭队员们怎样呼叫,死一般的寂静让生命之光越来越黯淡,经过近一小时的仔细搜索,最终发现12名电力专家已经全部遇难,而清理废墟只能等到后续部队到来。
带着沉痛的心情,突击队员迅速返回了盘龙山隧道,那里的7名群众也急需转移到安全地域。突击队员进入这里沿途险象环生,显然7名群众无法徒步走出大山,而隧道周围的地形直升机根本无法实施机降,想到群众的疾苦,顾不上连续翻山越岭体力透支,突击队员立即着手开辟机降场,而就在这时候,大家突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帮忙的老大爷。
经询问老大爷名叫尚德云,今年55岁,住在映秀镇,是来这里寻找亲人的。地震后多方打听,自己的亲家和儿子、儿媳可能困在耿达附近,几次寻亲都因为道路无法通过最终返回。21日早上听说武警指挥学院要进入耿达救人后,便赶紧背上一袋子饼干摸索着跟了过来。
来到盘龙山隧道,尚德云正赶上突击队救出7名群众,其中自己亲家只是受伤,儿子儿媳安然无事,老大爷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老大爷把饼干送到官兵们面前,让大家无论如何也要收下。
官兵们深知在这个时候,一袋子干粮对老大爷意味着什么,大家坚决不收,在大爷和官兵们聊天的时候,几名突击队员赶紧把已经解开的粮袋系紧。解开,系上,又解开,又系上,看到武警官兵怎么也不收,老大爷突然扑通一声跪了下去。
当地群众尚德云:你们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伟大的长城,不嫌脏的话一定要收下。
大家赶紧把老大爷搀扶起来,可没想到,老大爷又一次跪倒在地。
当地群众尚德云:你们是伟大的长城。
官兵们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打动了,为了抚慰老大爷激动的情绪,大家眼含着泪花,接过老大爷手中的饼干,分着吃掉了一小包。吃了老大爷的饼干,官兵们拿出200元钱和一包香烟硬塞到他手中,并告诉他这是部队的纪律。
平整好直升机机降场地后不久,直升机飞临盘龙山隧道,临行前,尚德云老大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不难看出他是那么舒心宽慰。而突击队员们的心情只能是短暂放松,耿达、卧龙还在呼唤着他们。
(撰稿、编导:付庆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