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绝地重生记

(2008-06-25 14:00:53)
标签:

军事

分类: 推荐篇

绝地重生记

(帐篷学校中,学生们在上课)

 

《绝地重生记》CCTV-7 626 2003分《军事纪实》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重兵汶川》(第二部)强档推出,敬请期待。

 

国歌声中,庄严的五星红旗在冉冉升起。升起祖国的国旗,是“河兴新村”全体村民的一致心愿,也是“河兴新村”开村仪式上最重要的第一项内容。

这里原来是绵竹市东北镇的河兴村。5.12大地震发生后,村里52户人家的房屋全部被毁,只剩下一片废墟。庆幸的是地震发生时正值农忙时节,当时大部分村民都在外面干活,只有5个人不幸遇难。震后第二天,子弟兵某部工程技术总队就进到了这个区域。为了帮助灾区的亲人,紧张的救援之后,子弟兵立即与河兴村的159名幸存者商量,决定帮他们推倒废墟,建起新房。

仅仅三天时间,这些能征善战的子弟兵就盖好了60间迷彩的房子,并且全部接通了水电,安装了电视插座。这天的开村仪式上,每一户村民都拿到了新房的钥匙,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新居。

同时,二炮某部也创造了搭建帐篷的奇迹般速度。这里昨天还是一片空地,一夜之间便矗立起了这座有706顶帐篷的“绵竹新村”。这些帐篷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二炮某部的子弟兵受领任务后,600多名官兵立即出发,携带上挖掘机、电焊机、切割机和各种工具,火速赶往绵竹市剑南镇,夜以继日,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

 

“早一天搭建好帐篷,就能让灾区群众少受一点苦。”

 

子弟兵的这份浓浓亲情,激励他们创造了神奇的速度。不到一天,他们不仅迅速搭建起这坐“帐篷城”,还为每个帐篷安装好电线和自来水管,修建了简易厕所,配备了卫生防疫等方便灾区群众生活的设施。现场查看灾情的援助国官员看到这座突然出现的“帐篷城”,深为中国军人的速度和效率所折服。

 

地震之后,灾区的学校已经垮塌。孩子们渴望学习,他们无法上课。

为了祖国的未来,必须尽快让孩子们上课,高三学生更需要让他们及时复习,迎接即将来临的高考。地震之后的第8天,“铁军”某装甲团搭建的迷彩帐篷里,突然传出了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

创办这个“铁军帐篷学校”,并非来自上级命令,而是部队官兵的自觉行动。这些孩子来自都江堰市青山镇泰安村,地震中,他们的沙坪小学已经倒塌,无法开学。519,进入泰安村的“铁军”某红军师装甲团官兵看到了这些在余震中到处乱跑的孩子。了解到他们的实际情况后,团里当即决定:腾出大帐篷,把这些失学的孩子集中起来,让他们能读书,有学上。子弟兵说干就干,连夜行动,搭建了一个简易教室,还从各连抽出4名大学生干部担任老师。

超越血缘的浓浓亲情,催生了沉默的废墟上孩子们响亮的读书声。破碎了童年,失去了校园,但他们在刹那间长大。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迎接着生命的阳光。

就在离这个帐篷小学不远处一间坍塌的教室里,一个男孩子,从掩埋着亲人的废墟上,捡拾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此后,灾区大地上,子弟兵援建的灾区学校如春花般遍地开放。

汶川灾区的大地上,随着子弟兵援建的学校不断开课,国歌一次次在学校的上空响起,孩子们的右手也一次次随着徐徐升起的国旗举向天空。他们那清澈的目光,仿佛在眺望充满希望的未来。

 

灾区的孩子很懂事,他们那份懂得感恩的心格外令人动容。

学生:“让我们在帐篷里好好学习,我们长大以后应该报效祖国!”

孩子们的懂事,令子弟兵心中的那份超越血缘的亲情变得更浓、更深。于是,我们看到了子弟兵“工作队”印制的一张特殊的“安民告示”。

这只是一张张小小的卡片。

卡片的正面,标题下面只有短短的两段话:“抗震救灾共渡难关,军民携手重建家园。”话语虽短,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里,灾区群众却完全相信,这是子弟兵的坚定承诺,是子弟兵的一片赤诚。

卡片的背面,还列举了如腐烂的蔬菜、被污水浸泡过的食品等七种不能吃的食品。每一行温情的文字都像是父母在叮嘱孩子,又像是子女在嘱咐老人。

卡片虽小,但它就像千里送来的鹅毛,让每一个灾区群众都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真情。

 

这份沉甸甸的真情,展现出子弟兵的大爱。灾后重建不会一蹴而就,子弟兵仍然任重道远。灾区的群众都是我们的亲人,灾区的家园就是我们的家园。

 

(撰稿:郭兵艺 编导:朱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