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 |
分类: 事件篇 |
本期汶川大地震特别节目《抢通“一号工程”》将于2008年06月20日20:03分央视七套《军事纪实》节目播出,敬请收看。
2008年5月23日,第二炮兵的30多名工程、水利专家和有关人员对全线贯通的四川省安县境内的墩秀公路进行实地勘察,他们将徒步走完全长18.2公里堆满乱石的路途。
“老虎口”崖壁危石耸立,整个山体的形似老虎,地势险要,不仅如此,“老虎口”曾不止一次发生从山上滚落碎石砸伤行人车辆的事故。因此,在当地人的眼中“老虎口”名副其实。地震后,这里形成一个特大滑坡,老虎嘴巴的下部已经完全垮塌,路基面目全非,不足半米宽的小路仅容一人通行。
当天晚上19点20分,经过11个小时的长途跋涉,30多名勘察人员终于抵达高川乡。走完18.2公里的全程,专家们也终于摸清了这条路的具体情况:地震造成墩秀公路沿线34处山体滑坡,其中40多万立方以上的特大滑坡8处,土石方总量800多万立方,并且有4个堰塞湖阻断道路,其中一个蓄水量已达500万立方米,如此恶劣的形势出乎大家的意料,而上级提出的要求是越快越好。该怎样进行施工呢?专家们必须快速制定初步方案。
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部队长 陈强:从现场的情况来看,这条通道比较难,比较险。险就险在积石厚,山体松动。围岩不稳。
第二炮兵副参谋长 王治民:咱们要首先突击老虎嘴,其次要很好地处理好堰塞湖。
第二天,5月24日一早,第二炮兵某工程团抢险突击队300多名官兵奔赴“老虎口”。工程机械的巨大轰鸣声使寂静多日的山野顷刻间恢复了生机。为保证施工人员和装备的安全,现场指挥组决定先对山上松动的三四吨巨石进行排险后再进行施工。排险队员立即分批次上山。
两名队员带着千斤顶艰难攀上山顶,并通过绳索进行保护接近了这块巨石。很快,这块巨石被撬动了,可是向下滚动了还不到一米,就被另一块石头卡住了。两名排险队员只能从头再来。然而十几分钟过去了,这块巨石却并没有被撬动。更加糟糕的是,就在这时山顶已被乌云笼罩,风也刮了起来,眼看山雨即将来临。如果降雨就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看着在山顶上作业的排险队员,官兵们都显得有些焦急。两名队员只好替换了大吨位千斤顶,这块巨石终于被撬动,在瞬间极速滚落。
由于山体大面积坍塌,大型机械只能在山体的一侧小范围作业,工程进度缓慢。突击队员决定从一侧的河道中开辟道路迂回到塌方山体的另一侧,从两面夹击“老虎口”。然而这个方案却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在河道中开进,官兵们要时刻警惕上游堰塞湖随时可能倾泻下来的洪水。
两侧夹击的施工方案果然使施工进度大幅度提高,“老虎口”的路段已经基本显现,看似平整的路面却经不住重压,因为受上游小型堰塞湖漫出的水流浸泡,路基变得异常松动,随时都有再次坍塌的可能,因此必须要加固路基。现场指挥组决定就地架设槽钢铺设钢丝网,罩住路基防止滑坡。战士们利用绳索滑到路基下作业,有时连续工作3小时。就这样,经过连续多天的艰苦作业,官兵们创造性地用槽钢打基础,层层挂网,回填钢筋笼68个,埋设槽钢5.1吨,钢丝网5040平方米,回填土石方4.6万方,硬是在断崖上开掘出一条200多米的通道。“老虎口”被突破了。
老虎口打通了,但这还只是个开始。5月,当地的天气已相当炎热,官兵们的汗水不断,衣服早已湿透。与艰苦的施工条件相比,突击队员感受更多的是每时每刻都面临的巨大风险。操作挖掘机有时只要再向前多开出几厘米,就会坠下山坡。用官兵们自己的话说,每天他们的心跳都要停止好几回。
对于路上的山石,官兵们就用挖掘机清除。而在疏通沿途的小堰塞湖时,像这样绕不开的巨石,就只能采取爆破。可在这里炸药用量过大,巨大的爆破威力很有可能引起山体滑坡。而炸药用量过小,又无法完成炸碎巨石的目的。
聪明的官兵们想到使用露天钻对巨石打出深孔,以便装填炸药。露天钻的钻杆长三米六,打一个深孔只需三分钟的时间。 经过半个小时的紧张操作,突击队员们在这块巨石上钻出了多个平均深2米的炮眼。很快,爆破作业展开。随着巨石被排除,这个小堰塞湖的水位渐渐下降,抢通道路的施工得以继续进行。
6月4日,墩秀公路抢通工程已进入到第11天,指挥部传来紧急通知,由于连日降雨,位于墩秀公路上游六公里处的老鹰山堰塞湖出现重大险情。并且,水利部专家风险评估报告确定该堰塞湖具有高危险性。接到紧急通知,6月4日下午两点半,第二炮兵抗震救灾指挥部增派400多名突击队员迅速搭乘多架直升机直扑老鹰山堰塞湖。他们的任务是在堰塞湖坝顶开凿出一条长160米宽20米深5米的泄流槽。
6月12日,老鹰山堰塞湖水位仍然以每天0.5米的速度上涨,但是有了这条泄洪槽,下游6万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不再令人担忧。与此同时,6月12日上午10点,连续抢修墩秀公路的突击队也传来捷报:墩秀公路“老虎口”至高川乡全长18.2公里的路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