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让我牵挂——《军事纪实》前方记者的所见所闻

(2008-06-17 10:50:07)
标签:

军事

分类: 编导手记

 

四川让我牵挂——《军事纪实》前方记者的所见所闻

5月13日,《军事纪实》栏目记者朱萍冒雨在彭州市灾区采访报道。四川省乐山军分区的470多名官兵赶到这里抢险救灾,但是下雨天给救灾活动带来了很大不便,官兵们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用橡皮艇作为漂浮物,将受伤严重的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进行治疗。

 

地震的发生是如此突然,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5月12日那天,我们《军事纪实》栏目组的三名记者正在成都军区总医院拍摄节目,下午地震一发生,职业敏感性让我们将镜头对准了这次灾难。

地震刚发生的前两天,灾情惨不忍睹,我们的拍摄就跟救援工作一样,每天的生活就像在打仗。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那时才彻底体会到什么叫“忙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一方面,各种各样的伤亡信息齐袭大脑,让你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灾害的惨无人道和生命的脆弱,另一方面,又要从这些目不暇接的信息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报道,及时让外界了解灾情,调集全社会的救援力量。幸好后方有制片人和各位主编紧锣密鼓的筹划,因他们的高屋建瓴,我们前方记者的工作才得以顺利展开。

 

现在,地震已经过去1个多月,对于前期的工作,那需要太多的勇气去回忆,那段时间,那些受伤的群众和那些被毁的家园现在还难以从视线中抹去。有的时候,有些事情,你越不想记起,它就越不愿离开你的大脑。

 

记得5月26日那天,经过了三天的等待后,天气终于转好,我们搭乘济南军区某陆航团的飞机从绵阳机场飞到了北川县禹里乡。刚下飞机,成都军区某通信团的一个副营长见到我们时,第一句话就是:赶紧上去,这里的水都快要漫上来了。禹里乡内已是废墟一片,街道两边是垮塌的房屋,虽然大部分群众都已经撤离,但是还有一些老人固执地坚守自己的家园: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对不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乡。

禹里乡的一位村支书说,自己用一辈子的积蓄在镇上买了新房,还没来得及入住,房子就全部垮塌了,现在他一无所有了。可是支书,正如你所知道的一样,这次地震中像你这样失去家园的人们已经成千上万,不计其数。与那些被埋废墟的人们相比,你已经足够幸运。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命,好好活下去。

由于当时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我们去时直升机的机降点很快就被水淹没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从原路返回,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山上走,据说在山顶有一个刚刚开发的新的机降点。而从山脚到山顶至少要步行三个小时的路程。当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记者时,留守当地的群众主动要求用唯一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将我们送到山顶,原本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只花了不到一个小时。他说:这个时候,摩托车比任何汽车都管用,我和两个孩子都还活着,只要人还活着,就有希望了。

 

5月28日,我们从成都某军用机场出发,来到了汶川县城。这是本次地震的震中,然而出于我意料的是,除了公路垮塌之外,汶川县城的房屋倒塌得不多。陪同我们的成都军区通信部的一位参谋说,县城里面的伤亡不是很大,因为他们这里的房屋基本都是按照抗8级地震所建,但这些房屋也已全部成了危楼。灾后重建时,必须将所有房屋爆破,这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如果让汶川回复到震前的样子,至少得花费数十年的时间。

5月29日那天,我们在汶川的采访过程中,在成都军区某红军团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了汶川县的萝卜寨村,这个村曾经是让汶川人引以为豪的羌族旅游景点,因为海拔较高,风景优美,曾是周边城里人节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地震后,天堂瞬间成为地狱。山路被垮塌的山体和滚落的巨石封堵,成都军区某红军团的官兵们用双手将通往山顶的公路打通,里面的人才得以出来,救援物资才被送到山里群众手中。那天,在苑主编的电话再三叮嘱下,我们决定前往萝卜寨,替我们《军事纪实》栏目向灾区的孩子们捐献一片爱心。

因为地震改变了原来的地貌,新修好的盘山公路依旧险象环生,红军团团长嘱咐汽车连连长一路上开车要多加小心,当时汶川仍旧是余震不断,随时都有可能被山间翻滚的石块砸中。我们一行5、6人坐的是一辆民用的小面包车,因为山路每隔一段就会被巨石挡道,军用车辆太宽,根本进不去。

萝卜寨村支书说,村里有一个14岁男孩子,他的父亲在地震中丧命。当我们见到这个男孩时,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悲伤,然而当摄像赵海奇对他说,“小伙子,你很坚强,将来你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了,一定要孝顺你的妈妈,要照顾你的妹妹。”小伙子一下子就无法控制自己,眼泪哗哗地往下流,他的母亲在抱着他年幼的妹妹,全家人一起痛哭。瞬间,我觉得非常内疚。是的,我们出于资助灾区儿童的心愿,给他们捐了一点钱,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我们的到来却又唤起了他好不容易埋藏起来的悲伤,再次残忍地让一个14岁的男孩子去追忆他永不能见面的父亲。男孩的呜咽和发红的双眼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的内心是在忍受多么钻心刻骨的疼痛。生死在呼吸之间,如果死伤者与你无关,你也许只是怜悯他们,如果这些人是你的亲人或朋友,那么对你来说,悲痛却是无人替代的。这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啊,你们一定要坚强!生命原本脆弱,而我们只有坚强地活着。

 

2008年5月的最后一天,下午2点,我们离开成都,飞回了北京。也就是在同一天的下午2点56分,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的直升机失事了。6月1日上午10点,留守灾区的同事告诉我,这就是我曾采访过的那一支部队。猛然间,我的双眼湿润。当电话从陆航团的朋友那证实这一消息时,真正尝到了心在滴血的感觉。这些善良而又可敬的五位英雄,你们挽救了无数灾民,但在映秀的上空,你们自己却被突如其来的低云大雾和强气流抛下万丈深渊?老天爷为什么对你们如此不公?

采访团长的那几天,我们开始了解你们,了解了这个已经有20多年的团队。陆航团个个都是英雄,个个都是好汉,救灾过程中每天飞行长达8个小时以上,天天如此。你们早起晚归,与疲劳抗争,与天气较量,你们一次又一次游走在死亡线的边缘,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别人不敢飞的天气,你们敢;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你们去。你们扎实的业务素质和崇高的军人品质震撼了中华民族!地势重峦叠嶂,天气变化多端,你们明知前方困难重重,但是你们却依旧勇往直前,因为你们听到的只有灾区人民的召唤!你们迈开雄姿,冲入云霄,将一个又一个生命从废墟中拯救,将一批又一批物资送到群众的手中,又将一批又一批救亡人员输送和转运到灾区。你们是幕后的英雄,你们又是救灾的脊梁骨。可是这一次,你们却遭遇了这场劫难,英魂从此长留于高山峡谷之中。只有咆哮的岷江和疯狂的龙门山脉,请让我们的英雄安息吧,他们已经很累了,也该让他们歇歇了。

现在,每当置身北京的夜晚,站在阳台远眺霓虹灯闪烁时,心里惦念的依旧是祖国的四川。在那里,现在曾有一批又一批战士忍着饥饿,露宿乡野,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患难。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深深地知道,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哪怕有一线希望,他们必定会尽百倍努力。他们做到了。这一次,通过你们,我是如此近距离地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子弟兵,你们把自己的青春甚至整个生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人民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永远不知疲倦地挺进、挺进还是挺进。试想,如果没有你们的全力奉献,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役中,有多少群众无法从废墟中重新呼吸,又有多少人无法逃离那些噩梦般的重灾区。我们永远向你们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