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 |
分类: 事件篇 |
这是四名幸存者的位置图。最右侧有一名学生,往左移动大概三米有另外一名学生,而在靠近这名学生也就是墙根的地方有两名学生。从画面上我们能够看到,整体垮塌的大楼只剩下两边竖立的墙体,随着余震的不断发生,两边摇摇欲坠的墙体随时可能出现垮塌。
如果墙体再次垮塌,那么四名还有生命迹象的学生就再也没有生还的可能。不顾墙体随时出现垮塌的危险,官兵们迅速进入楼房的深处查看现场情况。
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的看到最右侧孩子的部分身体和呼救的声音。为了保证这个孩子能够存活,救援队医生给孩子输上了液体。
随着余震的不断发生和时间的推移,学生家长们的情绪更加急躁。
如此严峻的救援局面,逼迫救援队官兵必须尽快作出一种选择。到底是先救靠近墙体的三名学生,还是先救最右侧的学生呢?救援队官兵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无疑,先救左侧的三名学生是优先选项,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营救左侧学生时,势必会破坏垮塌大楼的地基,很容易就会出现两侧墙体同时向内垮塌的情况。这样不但救不出孩子们,就连救援队员恐怕都在劫难逃。此时此刻,救援官兵们面临着艰难抉择。
怎么办?眼看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眼看着学生家长焦虑的眼神,救援队的官兵们顾不得更多的考虑,毅然作出了4名学生都要营救出来的方案,尽管他们知道这样的救援方案充满了巨大风险。但面对人民,他们无法做到放弃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官兵们决定,先营救最右侧的学生,在搬运开压在最右侧学生身上的建筑物的同时,将专业的充气气垫和切割的木板不断的往搬开的缝隙里进行填充,防止右侧地基由于废墟的清理出现左侧墙体整体向右垮塌的危险。那么这个方法能够奏效吗?一瞬间,这里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就在官兵们紧锣密鼓进行各种营救动作的同时,余震隔三差五的就会光顾一次,但救援队官兵丝毫没有停止救援,哪怕是一次短暂的躲避。他们心里明白,早一分钟把孩子们救出来,孩子们就多一份存活的希望。而事实上,危险正在悄悄的逼近救援队的官兵。
然而十几分钟后,一次余震突然发生,倒塌的水泥板一下子砸在了班长芦源泉的腿上。
经过随队医生的紧急诊断,芦源泉的腿部骨折,随后被送往医院治疗。救援工作能否继续进行,周围群众的心里也在承受着煎熬。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点被营救出来,而另一方面,面对救援环境的极端恶劣,他们又为救援队的解放军官兵们心里捏着一把汗。
就在芦源泉腿部骨折后30分钟内,另一名队员又被余震震落的水泥板击中背部。
时间已是下午3点钟了,灾区救援指挥部又一次通报了震区将会发生较大余震的可能。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就连一向以沉稳著称的救援队员张庆山都开始出现了焦虑。
面对较大余震的威胁,官兵们来不及更多的顾忌自己的安危,继续组织精干力量对最右侧学生进行营救。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清理后,5月15日晚上6:09分,不顾一切的官兵们终于将这名学生营救了出来。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然而在这激动人心的背后,一个潜在的危险正逼近这里。
在救出一名学生后,官兵们一鼓作气,一个半小时后,第二名学生被成功救出。
而就在这时,随着右侧废墟不断被清理,尽管之前救援队已经采取了填充措施,但左侧地基依然开始明显的向右侧增加了倾斜度。墙体垮塌一触即发。必须抢在再次余震前把孩子们抢救出来已是刻不容缓。
凭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不畏艰险的勇气,官兵们继续细心大胆地进行着作业。随着水泥板和建筑垃圾不断被清理出去,左侧墙根处被掩埋的两个孩子的身体逐渐露了出来,这是男女两名学生。官兵们甚至能够听到两名学生互相鼓励的对话。
学生们的坚强与勇敢也鼓舞着救援队官兵们的士气,他们加快了清理废墟的进度。
终于,15日夜里10:28分,靠近外侧的女学生率先被救援队官兵拉了出来。而让大家没有想到,这名女孩子竟然奇迹般的从废墟下走了下来。
随后不久,最后一名男学生也被官兵们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突然间,被救的孩子开始张口说话。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名顽强与死神抗争了三天的孩子被救出来后居然想喝冰冻的可乐。孩子的天性在营救他的解放军叔叔面前绽放出如此的率真。
这时候,时间已是5月15日夜里11:15分,东汽中学的救援已经整整进行了24个小时。在24个小时的时间里,北京军区某工兵团救援队先后抢救出11名幸存者。11个,这不是简单两个“1“的叠加,而是11个鲜活的生命。
然而,官兵们依然期待着奇迹的出现,他们随后用搜救犬和生命探测仪对这里反复探测,他们希望能够救出更多的孩子。
就在随后的搜索中,官兵们从废墟里看到了这张纸片,这是一篇学生的作文。作文里这样写道: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很重要,因为我们是世界人们中的一份子,世界需要我们,国家需要我们,社会需要我们。
或许,写这篇作文的孩子已经遇难。那一刻,我们多么想告诉他:孩子,不能没有你,因为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请一定要记住,无论你在哪里,祖国和人民永远都不会抛弃你。
字幕:在结束搜救4个小时后,该教学楼彻底垮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