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谈兵 |
官兵们正在操练的是“组合拳腿法”。据说,这很可能是中印陆军联合反恐训练开训后,中方部队的第一个精彩亮相内容。
这套“组合拳腿法”战士们不过强化训练了几周的时间,但他们的一招一式都虎虎生风,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组合拳腿法”的每一个动作官兵们都力求精雕细刻,常常为了一个动作的力度和美感,他们要反复摔打几十次。而无论是背着地,肩着地,手着地,还是侧身着地都要求动作迅猛快捷,也许您和我们的记者一样想知道这些铁骨铮铮的官兵们曾经为此下过怎样的苦功吧?
这种刻苦训练渗透在野外驻训的每一天。从早晨的十公里越野跑到各种高难度课目的训练,队列中的每一名官兵都是在不断向自己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进行极限挑战。
这名看上去瘦小的战士刚才在头上顶的是五块砖,虽然从他的眼神中看得出他充满自信,但我们的心还是悬了起来。
官兵们还告诉记者,在“硬气功”训练时,他们曾经断过上百根直径十厘米的木棍,而碎过的酒瓶和砖头早已经装满几卡车了。不过,为了练出“硬气功”要求的精、气、神,他们也在这个课目里付出过代价,流血受伤对他们来说就更是平常事。
考虑到在中印陆军联合反恐训练中,语言不通很可能是中印两国军人交流时一个很大的困难,参加训练的中方官兵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了培训。
在野外驻地营区,官兵们除了在白天的训练间隙学习印度文化、军事常识外,晚上还要进行一个小时的英语学习。每一个夜晚,从一顶顶帐篷中传出的朗朗英语声在原本寂静的山谷中传得很远。
和官兵们接触的几天,我们看到其中很多人都可以用比较流利的英语介绍自己使用的武器装备。
虽然刘午宁的英语水平到这时还不一定赶上他带的兵,不过他每天却都要检查战士们的学习成果。按他的话讲,虽然不是每句都能听懂,但他有本事能看得出战士们到底说得怎么样。
野外驻训的帐篷是官兵们在海拔两千米的山上搭建的。白天还好说,但是到了晚上,山上的气温会骤然降到零下几度,而肆虐的寒风常常会把战士们从睡梦中冻醒。
在帐篷门外,我们还看到了这四口大水缸。据官兵们讲,刚来山上驻训的时候水源紧缺,常常是几天下来,他们都洗不上一个澡,而这些水缸也只是接点雨水应急用的。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参训官兵,剧中主人公许三多在各种艰难条件下战胜困难的劲头也激励着大家。
画面: 倒计时牌,距离中印联合训练还有3天。
2007年12月18日,距离中印陆军联合反恐训练还有最后的三天,一项侧重“心理训练”的课目第一次出现在官兵们面前。这也是联合训练开训后中印双方军人可能将要共同训练的课目。
按要求战士们在爬上这个十米高的柱台后,要纵身扑出去两米多在毫无依托的悬空状态下准确迅速地抓住对面的扶杆。虽然大家给这个训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飞跃自我”,但所有人都觉得这个课目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列队后首先点到的是肖锡祥的名字,由他出来先给大家做示范。虽然肖锡祥平时的训练很出色,但这个课目毕竟是第一次尝试,他带着有点为难的表情走向高台并开始慢慢地往上爬。
柱台的晃动很快就影响到了肖锡祥的心理状态,在艰难地爬上十米柱台的顶上后,一往下面看他却又开始紧张了。
而严峻的体重将近有200斤,完成这样的课目对他来说会不会有难度呢?连我们在场的记者都开始为他捏一把汗。
眼看中印陆军联合反恐训练的日子就要到了。这一天官兵们要把入场和表演的课目再演练一次,而这种眼神训练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