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完全沉浸在对古代书画的认知和思考中,其目的却是为了认知书画世界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轴人,也许都这样,做事不整明白个一二三来,是很难自我脱身的。
阅读了大量的古代书画作品及杰出人物的故事后,我选择了八位我认为有代表性的人物整理成记录,以保存下我的认识和思考过程。
这八位艺术大家,都有着坎坷的既不同又特殊的人生经历,也都有着鲜明的既不同又相通的性格情趣,从他们的个性、经历、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的关系上,我找到了相关联的东西,它证明了我曾经说过的:
好的书画作品一定是作者的内心世界流露于笔端的情感述说,是极具个性的作品,它们是任何人无法学习或模仿到的,无论古今。
另外,他们的艺术成就都缘于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他们都有刻苦临贴的经历,但最终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独一无二。
以上结论,归根结底,都属于自我创造范畴的东西。
而人的自我,是很复杂的东西,它既包含天生的因素,也有后天经历的塑造因素,所以说,人格是复杂的。
有种说法,书格乃人格,对此我比较赞同。
在整个的认识过程中,我曾试图将他们的人格与书格割裂开来看待,但我失败了,因为它们是那么密不可分。
比如董其昌与赵孟頫,一对人格都引起后世争议的人,他俩都是当时政界文化界的要人,董混世强悍,赵混世懦弱,不同的处世哲学造成了他们不同的人格特点。他俩都继承了二王流派,但赵书因熟得俗态,董书因生得秀色;赵书作意,董书率意,这种书体风格的差异,难道跟他们的不同人格没关系吗?!
对于人格的好坏与艺术品好坏的关联问题,我无法做出明确结论,人格问题太复杂了,尽管整个认知过程我都毫不掩饰的流露出了自己的好恶态度。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艺术世界并非我想象中的那么纯洁高尚,它一样的肮脏龌龊俗媚,那些流传下来的大家作品,又其必然性,也有偶然因素,而促成这一切的却是世俗的力量,我相信,有很多伟大的艺术家是被世俗的力量而淹没在史册外。
在学习了技术层面的知识后,我最近做的进一步深层探索,让我对书画的认知和欣赏提高一步,对我的艺术观念形成有很大帮助。
我的阅读资料来自书本和网络,很有限,也比较笼统粗糙,加上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认识自然比较浅薄,也许还会被人抛白眼,没办法,这些记录的就是我最真实的感受和心得。
想表达的真多,我却理不出个文字脉络来,就这样泛泛而谈一下吧,没表达出来的就存在我的脑子里吧...
划句号了,脑袋立刻就空了,我,素妮同志,总算轴完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