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纳闷,我最近怎么跟古人干上了,还对人家评头论足的...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是流传至今对现实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自然得了解中国书法。
那要了解中国书法,学会欣赏中国书法,最应该做的是什么那?
懵着头,我开始阅读欣赏经典书法作品,了解书法的发展历史和轨迹,如此,从技术欣赏层面看,我似乎知道了许多,知道了书法的讲究和美感元素的构成,知道了书法艺术的灵魂所指。
书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创新的演变过程,是各种书体的风格流变史。从王羲之的“宁作我”,到张旭的“变乱古法”,从唐人的尚法之风,到宋人尚意之风、元代的复古之风,明代的浪漫主义大潮、清代大兴北魏追求“金石气”,一一勾画出书法史上的重要现象,也产生了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但这些仅局限在技术欣赏层面,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气质与风格迥然不同的经典个人作品呢?
大家都知道,书画乃心画也,好的书画作品一定是作者的内心世界流露于笔端的情感述说。
如此,要真正认知一幅作品的内涵与外延,就必须先了解作者本身,甚至每一幅作品的出处。
所以我开始阅读起这些大家们的身世故事,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性情,以及他们的创作背景。
从这些人物的经历故事和创作背景里,我才读懂了他们作品的内涵深度和风格特点,知道了他们作品的产生缘由与美之所在。
比如赵孟頫,前半生宋人,宋人尚意;后半生元人,他却追求复古,很多人感觉他的字精湛但缺少精神气格,这难道跟他的特殊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处境与人格没有关系吗?!
当然,历史是人写的,我读到的历史不一定完全真实和准确,但对欣赏却是有帮助意义的。
所以,我的古代书画人物系列文章,以个人的视觉,着重笔墨于他们的经历和性情特点,也算是对他们作品的一个认知剖析过程。所以我对他们作品的艺术特点没做过多评述,毕竟他们是大家,他们的作品有目共睹。
写这些文章,是想保留我的一个个认知过程,其中很多观点系个人看法,不当处敬请批评指正啊…
因此,特别声明:俺不是八婆!
----- 匆匆草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