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我对刚阅读完的<鲁迅收藏>一书所做的笔记.
不爱好文学的我,却偏偏喜欢鲁迅,他的小说和杂文集,我看了不少,为他的文笔和人格而折服不已。
鲁迅对四书五经一类的文字不感兴趣,唤起他快感的只有两种东西,一是野史里的诗文,二是乡间艺术,前者是非道统的,有心性的存在,后者则多为原生态的波光,激活人的想象力。而好的艺术品,合二者的优长,全无伪饰的面目。
鲁迅嗜画,这也是世人皆知的,他的文章往往也透出此中信息。他的美术观念也很前卫个性,他曾说:
艺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我们所要求的艺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我们所要求的艺术品,是表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
他面对中国千百年形成的不求创新、沿袭古意的艺术创作网,抛出了两把利剑:一是反功利的个人主义意识,二是新个性化的现实情怀。前者强调艺术的好玩、娱乐与飞腾,是对泛道德的儒学攻击,后者则是改良社会的梦想,借着性灵之光,照着周边荆棘。
正如苏珊·桑塔格所云:
最吸引人的艺术作品,是那些使我们产生一种艺术家似乎别无选择的幻觉作品…最伟大的作品似乎是被分泌出来的,而不是被构造出来的。
大约是吴冠中先生说,鲁迅在现代美术史上的意义,比无数个齐白石还要重要。
陈丹青先生也以画家的眼光看过去的形影,谈鲁迅的印象:
有这样浑身好玩的态度,鲁迅写文章便可尽管诮刻,然后套个好玩的题目,自己笑笑----他晓得自己的文章站得比别人高,晓得他自己站的比他的文章还要高----这样站得高,看得开,所以他好玩得起,游戏得起。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实古今中外,没几个人可以做到的。
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力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在玩自己人阁的维度与张力。
画家穷其一生不容易达到的境地,鲁迅做到了,他没有用笔墨色彩写生做画,却以文字让画家们看到了艺术的高境界.绘画与文学的最高境地,在某点上是相通的,他在美术界的人缘,大概就在这一点上。
鲁迅在世时,就喜欢收集和推广国内外他喜欢的艺术品,偶尔也自己试笔,以下是他的一些手绘稿,可见其书画功力,留此珍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