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西南的密林处,有古金沙寺的遗址。
典籍记载,明正德年间,宜兴学人吴颐山,带着一个小书童供春,来到地处群山之中、与世隔绝的金沙寺,埋首苦读。闲暇之余,供春看到,寺院的老和尚用不远处的窑场工人洗手水澄淀下来的“细土”做茶壶,便不自禁的学了起来。
供春生于明弘治年间(约公元1500左右),此时大约十二三岁,聪明伶俐,悟性很高,自己琢磨捏好壶胚后,就拿到不远处的陶窑里火烧而成。
但他万没想到,自己的所为对后世紫砂工艺起了开创性的意义,随着他步出金沙寺,他把金沙寺僧可能会湮没的技艺,在更大范围弘扬开来,他完成了一个传之后世的文化功绩,被后人称赞道:“寺僧手迹没陵谷,允推鼻祖传宗风”,史籍上从此有了这样记载:“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供春所作,人称“供春壶”,因年代久远,“久羡供春创神品,真面未见难形容”的说法流传着。多年后,有个叫储南强的宜兴士绅,在苏州冷摊上用一元钱买了一把有供春名款的缺盖茶壶,称“树瘿壶”,后由紫砂艺人黄玉麟补盖,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但此壶引起争议很大,认为是储南强为家乡和世人完美了一个愿望。
供春壶像迷一样吸引着历代关爱之人的目光,紫砂艺人也在树瘿壶的基础上不断变化更多式样,以表达对供春和供春壶的追怀之情。
-----
摘自山谷著<风雅紫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