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紫砂壶的老祖母。
1984年,在南京中华门外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了这把后人称为“吴经壶”的紫砂壶。吴经墓葬于嘉靖12年(1533),这把壶成为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难得又巧合的是,此壶形制与明代画家王问《煮茶图》中的煮茶壶非常相像,而王问正是嘉靖年间的进士,说明此壶可以煮茶、也可以泡茶。
中国饮茶的方法到了明代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冲点、煎煮,进步到沏泡,这段时间大概在1531-1595年间,此壶的出土对了解古代饮茶方式的改变和紫砂壶的起源具有认知意义。
明代是太监擅权的朝代,而陪葬品一般是死者生前宝爱的东西,因此这壶非一般意义之普通了。
明制,内宫宦官设编制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名,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名,从四品。吴经是司礼监,具体职务是提督太监,此职的职能是掌督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及光禄供应等,因此他也就掌管着与茶有关的事宜。
在茶饮方式转变的时刻,紫砂壶宜茶的功能刚被认知,从煮茶的工具发展到沏泡的茶壶,它的珍贵可想而知,虽然此时期的茶壶有诸多不成熟之处,无论从材质、工艺、造型等方面都无法与晚明、清初及后来品相比,但它具有石破惊天的意义,如新时代“大哥大”的问世一般。
像吴经这样掌管皇家茶事大权的太监,被他带进坟墓的陪葬品,想必一定是出自名家之手了。
------ 摘自山谷著<风雅紫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