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家瑜的《我开始轻视语言》
(2013-01-26 22:14: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后感 |
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出品发行,新星出版社出版,2012年10月第一版。
张家瑜就是林美枝,早爹看见这本书时说“这不是林美枝吗?叫张家瑜,不是马家瑜?”
美枝的《我开始轻视语言》给我很多惊喜,真为二十多年前的美枝出落成今天的家瑜所鼓舞,理解了过日子的厉害,岁月把美枝打扮得越老越漂亮。
要我比较二十年前的美枝和今天写这本书的美枝,美枝的成长美主要美在这么两点上:第一点是独立,270多页的散文,通篇是以她自己为中心,不是字面的第一人称而已的问题,是主动的自我意识,所有文章都是通过美枝的眼睛看世界写社会,丝毫没有马家辉的老婆和马雯妈妈的味道。第二点是散文要揭示的着眼点已经不是文艺女青年的眼光,老到了。
当年在麦迪森的Eagle Heights认识了美枝。那时美枝和我都是新晋妈妈,马雯还不到一岁,早早比马雯大一点。天好的时候,美枝我俩一起带孩子在807楼下沙坑边打秋千。美枝属贤妻良母,带马雯事无巨细有耐心,小马雯眼尖跑得快,大人一眼没瞧见就出溜出溜地就从家门里跑到二楼阳台上,从我家门口常见美枝跟在女儿后面撵。每次马家辉说 “嘴里淡出鸟了”,他们就全家三口齐出动开车去芝加哥。写出来我还能记得的一个场景吧,要不以后会忘了,有一年夏天的一个周末,他们又要去芝加哥唐人街吃海鲜,美枝穿一身白和蓝底小碎花连衣裙,带了一个特别致的大沿儿花布太阳帽,穿白高跟凉鞋,小马雯也是花枝招展,倒是忘了马家辉那天啥样了。
美枝给我看过她在台湾杂志社工作期间去大陆采访写的武汉,还有一些去三峡的日记之类的东西,这些旅行记我印象都不深了,现在只记得她在写武汉那篇文章里的一句话“武汉是工业重镇”。为什么记住这句了呢?因为当时我觉得这是典型的大陆式语言,想必是当地人介绍时这么和台湾记者说的。
那年美枝和马家辉刚刚出版了《女儿情》,这爹娘对女儿的爱真是羡慕死我了,美枝送我一本。美枝讲过读者对马雯的喜爱,那时美枝的心思都在女儿身上。这书里美枝在《母亲的论述》那篇里讲的两种母亲让我心里多少惊了一下。她说一种是孩子长大“社会化”后会原谅三餐没照顾好只顾自己事儿的母亲并“额外给予尊重”,还有另外一种母亲是“在孩子告别童年之后就停止生长了”,“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就在某一时刻被终结了”,孩子烦妈妈除了喊吃饭,就没啥可说的了。很显然美枝是聪明的妈妈,随着雯雯长大,美枝没停过一直加强学习。写到这儿我也心存一点小侥幸,日后说不定还能得到早早的额外尊重呢,现在是指望不上,估计早早还没到“社会化”捏,嘻嘻。
我在美枝这书里看到太多她读过的书,她记性真好,不是记性好估计是她喜欢所以反复读了,才能做到随手就捡起来引用。我都没读过,她提到的那些人和书都会是我的书单,我会慢慢补上的。
当年的美枝性情极其温和,腼腆,讲话不多,不像马家辉要讲话的听众效果。这次她这书感觉不一样,有时她居然可以写得挺辣赤,辣赤是东北话,意思是一针见血。一个人外表和芯里是可以不一样的,写出来的才是真货,这就是写作的魅力吧?
总之,美枝的进步不是一点半点,是大踏步地成长。这让我看到我自己的曙光,我也愿意多读书,多努力,再细致地练,我写博客都是直接上网,也不回头改,想到那写到那,看样这样不行,浪费时间。看看美枝的句子就明白了,每一句她该都是反复想过的改过的吧,何以见得?因为她的句子不是口语,是人为的造句,有语法,有修饰。
其实看这书我体会挺多的,比写出来的多多了,你比如,美枝有几篇文章绝对超过马家辉,估计是因为有时间琢磨,反复写的原因。马家辉靠写文章养家糊口,快是必须的,每天写和有心情时才写该是不一样的呀。
又想起一句,美枝写过“合该”,我觉得是不是“活该”?我在美枝这书里学了好几个字,她挺讲究。今天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