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了个周立波
(2009-07-31 11:53: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上海生活 |
驻上海小十年,我还是那个土拉吧唧的赤佬,上海还是人家那个“霓虹灯下的”大上海,互不搭嘎,哈啊。
为什么呢?小沈阳讲话啦。上海海纳百川有包容,这是往好了说,往坏了讲,就是上海语言咱有障碍!
对,黑龙江融入不了长江大流的原因就是语言呀。我想啊,在麦迪森住八年,现在在大街上,如果遇到一个麦迪森来的,就像见到老乡了嘛,有话说可以聊两句。可是,反过来想想,如果在哪遇到上海宁,哪能有“可找到组织了”的感觉呢,对吧?那为啥同样是客居,两地的感觉咋那不同呢?
还是因为语言吧?还能有啥呢?
在麦迪森我能听到的和能看到的和当地人没区别,街头巷尾和学校里接触到的人他们家里外头语言统一,在信息上没有歧视,搞得我这个外乡人愣没把自己当外人,误认他乡为故乡。在上海感觉大不同,电视上看到的广播里听到的,报纸上读到的,都像是人家主流在讲假话,你想呀,人家明明不爱说普通话,愣让人家说,莫办法人家只能凑合着说呗,那讲出的语言哪能生动,能不像抄的嘛,对吧?当媒体像是对付“洼地宁”似的,脸一对着镜头就讲官话假话,你一定老担心人家一转头立马就哇啦哇啦刚上海瓦,你说这地方媒体咋能出彩吗?要求和讲母语的CCVT一样拼普通话,是有点儿过分啊。
其实语言传播除了说,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写文章,特别是对于看东西没够的我而言,咱不爱听电视上的假大空,不是应该可以从书上学习上海话嘛。可是遗憾呀,一直没找到那么一本书,从上海宁自己的心里发出的声音,写上海写上海宁写得让人解渴的。
张爱玲不是嘛?你一定问。没错,张爱玲写上海写得够多了,也够好了,在讲上海的故事上,没啥人能比得上她。问题是她语言完全北方化,没一丁点儿上海味儿。所以总感到居高临下的那么一种感觉。王安忆的书也是同样感觉,故事好是真好,语言好是真好,写得多是真多,还都是上海的家长理短的,可是就是太普通话了,你想呀,普通化了的上海宁哪能有劲。横空出世的后生韩寒,上海乡下生,长在上海,语言文字一级棒,最有可能以上海心写上海人。可惜呀,到目前为止,韩寒的语言跑的是王朔的路子。喝泡饭的,学“吃大蒜头”的辛辣,语言资源可持续性令人捏把汗。还有一个更绝的,宁财神,爱死他了,哦,不是他本人,是他的语言。宁财神上海宁,写出来的《武林外传》,嘿嘿,恕我直言,比东北人还东北人,思维绝对的北方人,没上海宁影子。哎呀,好上海人作家,都是北方话顶呱呱,他们是上海宁吗?他们啥时能写点上海本帮的书呀?
为啥明明正宗上海宁,笔头子又硬,又有脑子有眼光,宁财神和韩寒不写自己的上海文学,专攻别人的北方语言?市场当然是最重要因素,但是语言文字的开发绝对是上海文化的拦路虎。秦始皇背大黑锅统一的幸好是文字only,不杀说话有口音的。上海话,可惜在一直没有文化人给出对应字来,复旦大学都忙着研究大普通话问题,没工夫花时间在方言上。我给出一个小例子,您就懂了我要讲啥。
北方话里有一句,意思是说什么人会看脸色,说这人会办事,这么个意思。上海话里也有一句相同意思的话,发音是这么说的“窥散丝”。就这一句话,我想知道是哪三个字,一共请教过三个明白人,都是上海宁,有文化的哈,他们三个人的答案分别如下:
- “看三思”
- “看山水“
- “看神色”
意思都是察言观色,发音都是窥散丝。我相信,要问更多的人,还会有更多的答案。您说,就这路有生动地方特色的语言,没文字,其实不是没文字原来一定有,只是百年来有文化的人不惜得花时间在上海发音上。为啥复旦中文系的研究生能没好题目做论文呀?这不是现成的嘛?苦于没文字,就算有人想写上海本帮文学,那也要先从头做普及工作,把字对出来先。
这下可有苗头啦,这两天特兴奋,因为上海出了个周立波,早早和我看了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和《笑侃上海》,老来劲嗨。周立波组织语言的能力,应该说组织上海语言的能力,空前绝后,啥上海宁也不能比。更加功不可没的是,文广集团这次有能人,字幕好呀,能找到贴切的汉字,无错别字。不像天天电视上打出的那些给电视剧配字幕那些人,没有文化呀,把老好的上海话统统翻成普通话,精华全删掉了,那你咋能比过CCTV, 你错别字嘎多。
周立波热要长久,要走去上海,就能带动上海话的文字化,那周立波就了不起啦。有了上海话的文字普及,再谈上海文学的时候,大概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