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上海生活 |
在上海住常了稀罕山,因为没有。
难得今天大晴天,早爹娘就奔了佘山。佘山是上海方圆几十里中还能往上爬的小山包,佘山在上海西边的松江,海拔还不到100米。佘山吸引早爹娘的地方倒不仅仅是人家也算山,而且好歹那山顶上还有座“庙”--上海佘山天主教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教堂还真不一般。法国传教士清末(1871年)开始在佘山建教堂。照片上的教堂是始建于1924年完工于1935年,十年建成的。就是这座教堂在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十二世教皇册封它为乙级圣殿。据给我们讲解的教会人员说,当时全世界只有三个乙级教堂,她讲的准不准早妈不敢肯定不知道没查。
教堂的建筑风格是集罗马和以色列于一身:
看见没有,房顶还有中国元素呢,绿色琉璃瓦。
内部三千座位,能容纳四千人做弥撒。 看见柱子上挂的蓝色条幅了吗? 别的地方没见过。
1935年开门,早妈不能想象四千人的大教堂那时兵荒马乱给谁开的呢?问题还建在离上海这么远的佘山?
当年的法国传教士们在佘山还有另一件事儿,那就是天文研究。 下面的照片是佘山天文台。
传教士爱天文不新鲜,早妈好奇的是为了研究方便把教堂干脆也建在远离城市的山上?
前一篇:牛年北京的第一场雪
后一篇:读蒋勳的《舞动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