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罕西塘的小家小户生活
(2008-11-17 17:50: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朋友 |
星期六,十一月十五日,去西塘。西塘在嘉善县境内,说是浙江的乡下,其实西塘紧挨上海背靠江苏,是有底蕴有文化的江南古镇。像江苏的周庄和同里一样,西塘也是“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旅游点。这次西塘去的,印象大好的是他们西塘人小家小户的市井生活,这绝对要归功跟啥人一起去滴。
我们一行五人,不是妖儿,就是仙儿,各有各的好。你比如,晓美就有好眼睛,她属于带眼睛旅行的那路妖儿。她专门能发现寻常百姓家的再平常不过的过日子里的好来。我们在村里走着走着,哎,她看见晾在河边的绳子上的滴落堕落的内衣外裤被单床罩有多漂亮颜色,她说“照下来,回去照着画”。她羡慕人家年轻小媳妇在自家门口河边就着小河哗哗流水就洗衣服刷鞋。更有意思的,晓美看人家老头老太太在街边做啥都眼馋,她能顺手买街边的小吃小喝,她不在乎洗没洗手,她能直接扒皮吃橘子和唏哩呼噜地连吃带喝地往嘴里填龙眼。在河边农家开的小茶馆里,她也能一屁股坐在人家小竹凳子上,大叫“上铁观音”,还大排二排地给我们大家沏茶倒水。我敢保证老板娘给咱们的功夫茶杯一天内不敢说上百人用过,至少几十人该是有的吧,晓美用着这杯子,眼睛连眨都不眨。晓美瞧着炸臭豆腐的老头,瞅切芡实蒸糕的姑娘媳妇,瞄蹬三轮的小伙子,东看西看她眼睛不够用,还说呢“哎呀,我就喜欢这样!我就喜欢这个”。
还有一新鲜事儿,也是这次学到的,跟晓美那儿。在“纽扣博物馆”,我真明白了晓美懂扣子,你说来劲吧,你还真不知道啥人啥时会啥五马抄。她讲“中国直到清朝才有的铜扣子,以前没扣子!”。“汉人早就会捣鼓青铜器,咋能到老满子来了都没扣子呢?”我不太相信。“古代咱系带子,不用扣子,啊,俺可有研究”她特肯定。
打大洋那头远道来的康大姐,正好在孙大姐家中住,碰巧赶上和我们一起来。这俩位老大姐,真行,她们是仙儿,走了一整天,一直有兴致不喊累,还各有各的打法呢。咱一个一个地说,各举一个例子呗。在街上小首饰店里,有老玉卖。卖玉的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我们围着他的玉柜台看,康大姐两句话一问,小伙儿就知道来行家了,把他的保险箱也搬出来了。这家伙,他还真有货儿。康大姐看好一个和田玉的小猪,她握在手里不松手。她问小伙子多少钱,小伙子说“最低价400”。松手了,她又要放大镜,看过后,说“新做的”,小伙说“是民国雕的,但是老玉”。康大姐没继续砍价,放下玉,走人。
后来我问康大姐为啥不要,是不是假的呀。她答“是真玉,只是拿不准是不是和田玉”。哎呀,早知如此,我捡了呀!管它是不是和田玉呢,上哪找和田玉呀,是真的就划算啦!
在“酒文化博物馆”,和孙大姐在一幅老虎画前,孙大姐说“没修好,真遗憾,还可以再修”。这乡下博物馆还有青铜器呢,好多字画,孙大姐说“一定有政府扶持,不然没人能有这个能力”。真高兴认识了博物馆里的行家里手,下次一定再去上海博物馆请教孙大姐。
中午我们在农家小二楼吃的午饭。小苏点的,清蒸白鱼,荷叶粉蒸肉,老鸭馄炖汤,青菜烩香菇,百叶蒸肉末荠菜,泡小菜,清炒马兰头,还有啥忘了,对,还有米饭。一人一碗米饭吃得我们那个香啊!
中间,小苏还帮我砍价买了两小竹子凳子。她说我“撑不住,我都说五十一对了,你为啥还加一句五十五呀!”。是呀,我为啥欠啦吧唧地多那个嘴啊。一路小苏和我各扛一板凳,我心里真幸福。现在小凳已经放俺家门口了,去坐吧。不过还得淘换一个竹子小桌配套,这是后话。
回来时,又买了一人一小篮子荷叶粉蒸肉,孙大姐给买的。在嘉兴加油站又连吃带买,弄了好多粽子回来。坐在店里马上吃两解馋,一吃粽子时,真假南北方人一目了然,说红豆白粽子好吃的是孙大姐和我,爱大肉酱油黑粽子的是晓美和康大姐。不服不行,在吃上面,北人南不了,南人也北不成。
看照片吧,叫西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