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自家人自家事儿 |
“那如早早这一代呢?不会叫人绝望吧?”梅子问得好,我答不出来,因为我们所见到过的从小读英文长大的母语还是中文的孩子,又能具有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样本太少,几乎没有。我们反倒有一种经验见识过另一种模式-先有中文厚底子再镀金成功的例子,像杨振宁,李政道…。那么随着世界越扯越平,香蕉孩子的数量会急速增加。靠人口基础加大,我们或许能有希望经历我们的下一代不被边缘化?
他们既然被叫香蕉孩子,皮没变色心已经是白的。在西方社会他们能表达和人的交流已经不再是香蕉孩子的主要问题。香蕉孩子要面对的是没有任何家庭文化积淀,父母的人生经验,更不要追索到祖父母或更早的家族影响了,对他们在社会上混帮助不大,或者是根本没有任何帮助。恰恰相反,有时候严格的东方式家庭教育可能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绊脚石。
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在特殊历史时期是能显现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你比如我这一代,特别是像我六六年上小学这拨同学们,从没上过什么规矩的语文课,应该说得更准确点儿小学就根本没上过学,更没见过什么像样的书。连识字都是背《语录》和《再版前言》的副产品。我今天能认字读书还能写博客,不是老师教的不是学校学的是从我爸我妈我爷我奶我姥爷我姥姥那听来的不是。
我们的香蕉孩子们比我们幸运从小有机会学英文,我们的香蕉孩子们又比我们不幸他们的后援团有劲儿使不上啊。让我们拭目以待!
前一篇:无创造的语言像打小抄
后一篇:平和的陈逸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