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感悟随笔谈天说地校园 |
分类: 读后感 |
论图书印刷和宣传水平我们和美国和日本不差啥,我们输只输在烂书太多而好书又太少. 有什么呀,图书印刷质量相对好提高,网络发行渠道只要不过多干预放开来也好办. 但是书的质量是靠作者水平来保证的,我们都懂百年树人的道理,没一二代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嘛. 不过从乐观点儿方面看,和我小时候比,那可是好太多了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那时候连烂书你也没处找呀,更别说好书. 现在只要肯花时间在书城翻翻捡捡,还是可以捞到能读下去的书滴.
你说怪吧,上海虹桥这片儿新建那么多大商场洋商场,可惜大商场里边一个书店也养不起. 住这边的人要买书只能进城到书城,或者碰碰运气最近也要到徐家汇港汇广场的新华书店试试. 要命的是在港汇广场新华书店一般找不到太好的书. 我们在上海是乡下人,没什么大事不敢上城里,嫌那里人太多车太多无处躲无处藏的. 上海书城几年去不上一次,港汇广场新华书店又没什么选择不保准儿,在上海买书真不方便算是一大苦恼如果说住上海有啥不好的话. 在上海想吃什么国家的乱七八糟饭好象都能找到,可是咱又不会吃啥,在上海想买什么世界五花八门名牌衣服好象都能找到专卖店,可俺又只认侵犯知识产权的假冒货儿,可是简单如买书只买中文好书还真难.
虹桥机场倒是有书店,对我而言又方便人又少本可以是一个不错的买书渠道. 但太让人惋惜,他们不会挑书,他们那里的书不知给谁准备的,真难为他们怎么划拉的哪,全是烂书. 自从虹桥机场新装修半年以来,在那里的二个新书店里我没能买成一本看得下眼儿的书. 我和他们书店人好心好意提意见,建议他们进什么书,什么作者受欢迎,他们不想听,也不相信我说的就对. 上星期四上北京,正好登机口正对"经维书店",我足足观察它三十分钟,无一人在经维买一本书. 我过去问经维的二店员"知道为什么没人在你店里买书吗?" 她们说"不知道." 我告诉她们"实在是一本能看得下去的书也没有." 听完她们俩看我的眼神我知道,就像看见一个魔症.
我知道掏书多难,更珍惜读到一本好书的喜悦.今天瞎发泄半天买书难,好书少,为只为推荐给你二本在北京讨还的好书. 一本是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另一本是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
好书不抗读呀,<走到人生边上>我还没等到回上海呢,在机场等登机和坐飞机时就读完了,真过瘾. 如果你读了<我们仨>,不用多说一定爱杨绛先生,一定等着她新书呢. 老太太今年九十六岁,<走到人生边上>就是她对人生的困惑和醒悟. 论文字和结构,老太太成精了,你一定会越看越喜欢这书. 我在这说多少读后感把它拔多高都是废话,因为我水平根本跟不上她老人家,你一看书就明白. 盼杨绛先生身体健康再给我们多留几本好书.
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正在看,还没看完. 最想告诉你们的读后感是我们大家当年要有这么个老师我们决不是现在这样. <我的精神自传>是基于钱老师讲课教案而编. 我现在明白北大为什么出人材,原因是人家有好老师呀. 我在哈工大一年级时上过二门文科必修课一门哲学课另一门政治课. 说句不敬的话,我的那二位老师和不认识的钱老师比,不及他百分之一. 厚道一点给他们俩加点时间分,因为毕竟他们早二十年那时环境不宽松,再比也不及钱老师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