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该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

(2013-11-18 22:43:30)
标签:

培养孩子

在美国

乱世

世界一流

气力

育儿

分类: 珂姥姥的文章

该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

很久没写博文了,近日身边的所见所闻,给我的感触很深。一个在文革中度过了最宝贵青春年华、从来也没有享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的中年人。他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偏僻地区的中学教师,原本也没有任何做大事的奢望,只是碰巧有一天,他看了一本介绍数学猜想的书,不知为什么,忽然就发生了兴趣,忽然就决心将下半生的精力投身于这种极高深数论的研究之中去。之前他从来没有系统接触过初高中数学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可是当他产生了兴趣以后,他就十分执着地开始研究,果然,到他55岁的时候,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就把他的这些成果写了篇论文,寄到美国的《自然》杂志发表。请大家注意,能在美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人,据统计人数是可以数出来的几个。

 

这位先生从此一鸣惊人,获得了世界数学界的极高尊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研究成果,给那个著名的猜想指出了解决的途径,可以说是近年来国际数学界为数不多的重大成果之一。但是给我们极大启发的不是他的这个成就,而是他的成长过程与取得这个成就间的关系。试想想,一个青少年时期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课堂教育,并且是从乱世中走出的中年人,只是因为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并且执着地进行着研究,结果就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种现象并非少数,据大师的粗略统计,现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大都是文革中走出来的,几乎没有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人;反过来说,自从文革结束,国家走上正轨,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人,似乎并没有出现多少国际级的顶尖的创造型人才。

 

这就足可以说明,我们不能轻信“赢在起点”,如果在孩子最需要玩耍,最需要培养对外面世界兴趣、最需要获得情感交流的时候,你把他关进教室,迫使他从事他内心并不感兴趣的活动,虽然他可以比别的孩子更早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却早早失去了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世界的兴趣与灵性,而这些东西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一流创新型人才的最关键性因素。所以我们常常觉得奇怪,为什么美国的基础教育搞得那么差(当然是相对我国而言的),但是他却又可以不断培养出大量一流的顶级人才呢?除了他的高等教育比我们好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过早被过重的学业压傻。我们的孩子往往是少年时一枝独秀,风光无限,到了成人却表现平平,就象我们的足球也是如此,其中的原因,无外乎把孩子的潜能过早挖掘干净了,这样他们以后就再也没有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纠正这个“赢在起点”的错误观念。人的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其中有一些经历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幼时的玩耍娱乐;人的成功更多的是靠后劲,靠耐力,就象是长跑,你如果过早把自己的潜能耗尽,那么你就不可能最终获胜,甚至有可能半路就气力耗尽而被淘汰出局。我们应该在孩子发展的初始阶段,更多地放手让他们自由地与自然接触交流,培养兴趣,让他们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可以保持良好的精力、兴趣,这样才可能最终培养出世界一流的顶尖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