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黑金:石油小人与宗教叛徒

标签:
刘易斯安德森血色黑金影评娱乐 |
分类: 骨灰级影评 |
丹尼尔戴刘易斯像小马么?
这是个伪命题么?
也许是他过于推崇所以才会有类似的刻板印象,管他呢,关键是看演技。
如果《血色黑金》(未血绸缪、血色将至)不是因为有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和他,或许就不会拿奖拿到手软了。也许,当年欧佩克太风光或者石油价格的确高得离谱,要么就是资源引发了伊拉克战争后遗症的影响,总之电影人把目光重新扫向了上世纪20年代的拓荒图景,在一道道吸食绵羊血液的管道中折射权力、慾望、梦想和嫉妒、绝望、创伤,用一个大亨的兴衰史挑战人性的虚妄,不过个人觉得丹尼尔之所以能拿到小金人,也跟他的对手——那个伪牧师的出色演技相关,虽然他很年轻,但是眉宇眼神气质爆发力都是可塑之才,难怪导演的老婆会选他做男主角。总之,两人飚戏的教堂篇和保龄球馆片均让两种缠绕而蹿红的力量正面冲撞,而这也是最为令人拍桉的段落。
丹尼尔利用哑痛欺骗乡民赢得石油地盘的伎俩,的确够卑鄙,他深入践踏了儿童的尊严和他人的信任,导致了金钱慾望的无限膨胀,他没得忏悔,唯一一次作秀还被假牧师公报私仇,闪了无数耳光。他渴望亲情,但唯一认领的有证物弟兄居然也是欺世盗名。他渴望朋友,但在利益面前,那个伊莱不过是藉助他的钱和名望为自己筑城的小人,所以当他直面这三样东西的时候,不是悲凉,是彻底的绝望。
其中,探讨宗教与救赎的部分,让伊莱的角色鲜活而充满争议性,他的怯懦与铤而走险的阴狠,他的虚伪与最终崩溃的惨象,都让我们看到了卫道士的下场。以神之名,做龌龊勾当,最终也不过是一具暴毙的尸体。
片中对于人性、对于慾望、对于道德、对于宗教、对与权力的讨论都布满黑色,需要有耐心有意志力的影迷打赏,坦白地说,不能说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技巧有多么玄妙,他只是对原着的风貌做了忠实而细緻地彷效,就让这部电影在低调的外衣下呈现出血淋淋的真相。
尤其是刻画石油工人命悬一线的生存状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对于有历史创伤的美国人来说,可能如枪炮般攻陷心房,局外人不过是管窥罢了。
P。S。:158分钟的黑色长度对于视觉还是很强烈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