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小武贾樟柯威尼斯娱乐 |
分类: 骨灰级影评 |
《小武》、《站台》、《任逍遥》,这故乡三部曲让汾阳青年贾樟柯出了名,也让他所代表的“第六代”浮出水面,中国电影也从“第五代”具有深重忧患意识与厚实历史思辨中解套,正式接纳了由地下走上舞台的边缘人电影。其中,《小武》中塑造的小偷,恰恰是边缘人电影的标签型人物。这个符号,像一个异类吞噬了所有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剑走偏锋,却杀出了写实主义的一条血路。
从冷哥喷云吐雾的嘴里第一次听到贾樟柯的名字,在氤氲之中第n次谈到了《小武》,2000年的冬天带给我最初的记忆有些模糊,但在这个倒春寒的午后那印象日渐清晰,还原了某种原始的冲动和情怀。
这部摄自1997年的影片,给人一种粗糙朴实的震撼,技术的不完美恰恰构成了与其他修饰造作影片的天壤之别,根植于贾樟柯的家乡山西汾阳的土地,那些再平凡不过的声音和影像却通过小武这个非主流的叛逆角色,一点一点铺展开来,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摒弃了虚妄遮掩的真实和朴素。
一个小偷,一个泼皮、一个无赖,一个放任自己尊严在空中飘散的孤魂,他的内心世界里有什么?有爱么?谁的?当那个女孩清唱起王靖雯(想想是谁吧,自己认领)的歌曲,他也陷入了深深的伤感与忧虑中,是啊,吊儿郎当的日子混过的是自己的青春,没什么顽劣的理由,没什么打家劫舍的要求,没什么替天行道的操守,没什么玩世不恭的信条。小武只是小武,他只在这种混沌的、迷茫的路上走着,看路人的眼神,赌社会的枪口。
一个边缘化的、反叛的青年,跟那些泡在风花雪月蜜罐里被前辈安排好命运的纨绔子弟不同,他的理想可能仅仅是一颗烟,一个表情。拿小偷做主角,就注定了电影“地下”的命。或许,那些旅途坎坷的朋友或者有案底的哥们心中,会闪耀着跟小武一样对生活的另类火苗,不是仇视,没有寂寥,一切都是强迫自己做得更好,偷也是一种玩笑的方式,如果你愿意用以身犯险来做笑料,别人也没得说道。
但是,每个出轨的家伙都得有洗白的那天,至少小武们也在期盼,能够跟唱王菲歌曲的女孩来一段什么作为纪念。毕竟,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晃,因为上帝这个小偷在偷我们青春的手非常快,所以我们拼了命也得挣扎一下,很多人是为爱,也有人是为了成败。然而,有些人却并没有那么幸运,他们的青春就像一张被揉捏了千万次、布满褶皱的纸,舒展开来,没有鲜艳的图画,甚至连铅笔道也没有,这大概只剩下莫可名状的悲哀了吧!
真实感、现场感、写实感,是吸引观众的原始动力,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会被欺骗,于是随着镜头的光影,我们看到了小武的人生。小人物的命运并不足以让人感动,问题在于某些相似的情景会勾起你的回忆,就像小学生常说的五味瓶,一击即中,而且往往愈坚强愈无所谓的人,心中越有脆弱的部位,小武的不屑恰好是虚弱的保护伞,而他苦撑的尊严则是心头的那道疤痕。总是被撕裂,撒盐,风干。习惯成了一种自欺欺人的手段。
作为故乡三部曲的开篇,《小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讲述,而在于刺激,刺激那个本已麻木的社会肌体,在90年代商业大潮摧枯拉朽般席卷文化荒漠时,零落的游魂无处安放,呈漂浮状。他可以上车不买票,因为警察的角色与特权阶级划上了等号。他没有得到渴望的爱情,短暂的相守似乎只是成就了自己的一个虚妄的梦。可怜的、卑微的,小人物命运就如同在烟缸里扭来扭去的烟蒂,挣扎着,却一点点熄灭了火星,这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社会的瘤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