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软硬兼施”,是因为不想沾“失败”的边儿。没有人喜欢失败,所以要明白成功的方法。

网络营销在企业界与传媒界的风靡是源于其魅力所在:扩散性强、自由度高、成本低廉、适用度好、可信度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升级,网络营销的魅力得到不断的延展。web1.0的静态界面第一次将现实世界拉到了虚拟空间,它所带来的兴奋是日本“零纸张办公管理”概念的诞生,和这种概念在全世界各企业中被痴迷般的模仿与疯狂般的放弃,它为互联网以后的应用上了第一节免疫力培训课。Web2.0以Blog、Tag、SN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强调区域空间互动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现代人越来越乐此不疲地每天在代码的海洋中畅游。Web3.0将云计算从后台推到了前台,云计算使信息无边界立体交互式传播成为可能,未来我们将不只兴奋于有线与无线的对接,更会被全世界的数字机只是一台电脑的现实所感动。但是,我们自己有没有突然间惊诧,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被自觉地强迫改变着?我们越来越减少外出会友的次数、进电影院的次数、去图书馆的次数,互联网创造的虚拟世界有时候让我们自己都难以分辨哪个是真实的自己。
凡是在互联网上“成名”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我认知价值实现的方式,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约束在虚拟世界都属于模糊边缘,触不触底线取决于个人道德底线的坚强程度,于是就有了善良的化身、自恋的躯壳、变态的魔鬼等各类网络红人的出现,无论美丑,这些红人的网络个人营销都不算失败,管它留下的后遗症是什么呢,反正此时此刻“我红啦”。
区别于个人,企业在考虑网络营销时,是不敢冒这个险的,一旦控制不好平衡,引来的可能是灭顶之灾。这样的案例在2008年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某房产商大亨在赈灾期间一句“合适的数字”推到了10几年辛辛苦苦树立起来的具有社会责任的形象;某乳业公司大佬一份“万言书”导致了一场企业家道德观的裸奔。曝光率颇高,达到了绝对的强势记忆点,想不记住都不行,算是网络传播的硬成功吧。
企业或企业家在选择制造利好舆论氛围的时候,大多喜欢“短、平、快”的方式,在门户投放广告、找个新闻点铺放大量软文等,网络技术对各类广告的屏蔽,以及网民阅读成熟度和对广告信息过滤能力的提升,使得对软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能包含所要传递的广告信息,又要在网民能接受的程度内,确实需要撰稿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避免被不断拍砖。不过,能以投放+软文的组合在短期内冲击网民的眼球,也算是一种成功吧,不过伴随压迫感的成功只能成为“硬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