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长呈现马太效应
(2015-02-27 08:30:59)
标签:
姚日来 |
分类: 经典文章 |
姚日来/文
²
在《圣经》中,“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样一个故事:主人要到外国去,把三位仆人叫来,按其才干分银子给他们。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二千,第三个得了一千。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第二个仆人照样赚了二千;第三个仆人把一千银子埋在了地下。过了好久,主人回来了,与仆人算帐。第一个仆人汇报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 “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第二个仆人汇报赚了二千银子,主人说: “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第三个仆人汇报说: “我把你分给的银子埋在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夺回他这一千银子,分给拥有一万银子的人。
这个故事的结尾做了这样归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²
有一次,与朋友到省城,彼此各开一辆车。进城时,朋友说,他来领路,我跟在后面,彼此保持一定速度往前开。省城红绿灯很多,而且交通拥挤。刚开始,还能见到朋友车辆身影,后来根本就不知去向了。等我到了目的地,朋友早就到了半个小时多。
一开始时,为什么与朋友的车辆才保持一小段距离,到最后会形成如此大的悬殊呢?
也就是说,差一小步,到最后会差一大截。
有这么一段话:“一步快,步步快;一步慢,步步慢;一步对,步步对;一步错,步步错。”
紧随后面跟车,当遇到红绿灯时,有时就是相差一秒,前面一辆车通过了,后面一辆就跟不上来。一般来讲,很多道路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基本是这么设计的,遇到绿灯的路,一路绿灯;遇到红灯的路,一路都是红灯,结果就差一秒的差距,形成巨大差距。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马太效应。
同样也可以描述人生。
有一所学校,学生们正在进行一场高三年级重要测试。
考试试题中有一道选择题很难,没有人会做出来。同学们正绞尽脑汁思考着,时间一秒秒逼近结束。
此时,有两位学生尖子生A和B,也正为此题思考着,如果这题做对了,他们都有把握考满分。问题是,他们都没有把握做出来。
考试时间将要结束,A和B同学各自在心中默默的猜测,结果是A同学就选择A答案,B同学就选择B答案。
铃声响之前,他们俩就把各自猜测的答案写上,但他们绝对没有把握自己是否猜对了。
过了两天,考试成绩结果出来。A同学99分,B同学100分。
B同学满分的消息传遍全校,成为学校的佼佼者。毕竟,在如此重要考试中,该学校从来没有出现过满分现象。
于是,B同学被评为班级三好学生,接着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组织评定省级三好学生。这是十分关键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谁确定被评定为省级三好学生,意味着高考最终成绩将加二十分。
对于成绩优秀学生而言,越是高分,分数差距就越小。比如,考到95分,再多考一分就很难。因此,谁都十分关注、关心切身利益的事,也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
学校把评为省级三好学生的候选人物是A同学和B同学。
可最后确定还是B同学,并报送省级相关部门。
A同学很不服气,心想为什么这么多荣誉都是B同学,就去找班主任及相关学校领导评理。学校答复是:“B同学是学校考满分的学生,还是班级和校级三好学生,自然是他最有资格被选为省级三好学生!”
A同学因为在一次考试中,差了一分,二者都是猜测出来的结果,可A没有猜中。B同学因为猜中了最难一道题,多考了一分,成为满分,结果荣誉级级堆加。
也许我们觉得不公平,但这就是现实人生的马太效应。凡是有的,他会变得更多;凡是没有的,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少。
比如,在大学毕业时,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优秀,不仅成为班级、校级学生干部,而且各种荣誉证书一大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同学在自己大学毕业简历中,一片空白;可少数学生,在一大页个人简历只字未写。
现实中呢?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奥运会上的百米冠军和亚军,也许只有0.1秒之差,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记不住亚军是谁,但我们记住了冠军是谁!更为关键的是,之后的荣誉堆加不在以秒来计算,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当一个人获得一个崭新的机遇后,往往会获得一连串的机遇,人生一下子前进了一大步;而没有机遇的人则一直徘徊在门外,最后差距越来越大。这是机遇的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