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姚日来原创人性善与恶杂谈 |
分类: 经典文章 |
姚日来/文
人性是善还是恶,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都为此争论不休,也永远没有休止。观点的争论,本身没有答案。如果有答案,就没有争论而言。
2010年11月15日,在玉溪卧云岛酒吧听玉溪师范学院年轻的张钢副教授、博士关于《性善与信仰》的讲座。张教授只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结束了讲座。之后给大家交流。
我想,如此大的题目,只讲了半个小时能够讲完,那绝对是世界一流。问题在于张老师只是讲了孟子用以个人救小孩的故事来推理人性本善,之后提出人性本善是我们的精神期望,精神信仰。提出观点,信仰没有是非,就无可谈论。
当然,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不争论,也太浪费时间了。
我自然第一个起来提出关于人性本恶论。提出孟子逻辑也能推导出人性本恶。其次,我提出,张教授关于人性本善更多的是做人问题,个人修养问题。但对于做事,具体到做企业,就需要以人性本恶来考虑。
张教授提出,做人做事能够分开。
但我的观点,既然分不开,说明性善与性恶同存。但是,很多时候考虑实际问题的时候要分开。
后面有很多老师都赞同张教授的观点。
但我想,这不是开会,没有必要完全一致观点。否则,这样的讨论会就没有实质意义。如果违心而论,我也可以大谈特谈人性本善。但真的是我们内心真实世界吗?我们本能存在本善,但内心世界果真如此?
正如张教授在讲座中举到一个例子,那就是我们喜欢听假话,而不喜欢听真话。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生一个小孩,做满月时,亲戚朋友到场。第一个人说:“小孩眉清目秀,将来定会大展宏图!”。第二个人说:“小孩手长,将来一定长寿百岁。”那么,作为父母,自然感激不尽。这个时候,来了第三个人,认真观察了孩子一下,说:“这小孩将来一定会死的。”那么,小孩的父母将会如何反应呢?第一、第二人就是在说善意的假话,第三个人在说真心的真话。这世界上哪个人不会死呢?问题是我们爱听假话,而不听真话。
同样,当晚多少人违背自己真心的东西在说假话呢?当主持人在上面总结的时候,有多少刚才在说君子之道,却在下面窃窃私谈,不尊重他人之行为。谈何礼仪?谈何君子呢?
其实,在一个用高帽伪装的下面,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那就是高尚的道德标准需要我们孜孜追求,关键是当下我们如何解决?如果我们都是以雷锋式的榜样,孔子式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我们周边的人,只会带来一种后果,那就是大家都觉得在说空话、套话,甚至是假话。
高善的人是我们敬仰的,需要我们去追求。正如一位同事提出,其实我们谷子里除了儒、道、佛之外,还有就是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张教授做了归纳,那就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以此我有一些感悟,那就是现实中的自己。每个人都有四个自己:真实的我;期待的我;别人眼中的我;别人眼中期待的我。
其实,每个人都有性善本能,那就是期待的我。问题是真实的我是什么,性恶比重更大。再以孟子的例子救小孩为例,那就是一边救的是小孩,一边放的是金银,请问,选择哪种更多。事实结果是,期待的我很少,而真实的我更多。这就是精英文化要求下的人少,大众文化的人多。同样,别人眼中期待的我也希望是性善,而别人眼中的我却经常做出性恶。原因在哪儿了,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解决人性本善的高道德标准下,提出适合每个组织自身需要的榜样和道德标准,能够让大家成为日常行为,从而让社会前进一小步。那么,每天前进一小步,就有新高度,那就是“山高人为峰”了。而不是大谈特谈那些离我们太远的东西。同样,作为大学教授,更应该让学生在追求高标准的同时,拿出让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操作准则,那才是实用的。
否则,大家都在讲意义、目的,与平常开的那类会议就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反对意见,只有一致通过。大家都知道,这是空话、假话。
此次讲座还有一点收获:外国人讲实证,企业界人士更多讲当下,学院派更多讲未来。我想,如果我们能够三者结合,那将是完美的。
张教授还举个比较经典的例子,那就是小偷有两种,有一种是可以救的,另外一种是无可救药的。一小偷正在行窃,被一人发现,当场指出。小偷言正其辞:“你怎么多管闲事,我在上班呢!”
当然,从道德角度讲,这种小偷已经是无可救药了;但从职业角度讲,这种小偷敬业精神可“嘉”。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小偷这种言行哭笑不得,因为我们有一个前提建设,小偷的行为是可耻的。如今还冠冕堂皇来谈自己上班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只是我们给一个什么的标准,然后区分出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