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地产调控放弃“一刀切”模式正当其时

(2008-12-10 17:21:55)
标签:

房产

房地产调控放弃“一刀切”模式正当其时

    中国房地产市场今天累积迭加起来的问题,可以用纷繁复杂来简单概括,在世界性金融危机深度影响这个产业的现在,一切调控政策都首先要调整模式和思路。实践已经一再证明,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都是行不通的。现在,利用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期,重新审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放弃一个药方包治百病的“一刀切”思路,紧迫而正当其时。

    众所周知,近几年我们在房地产宏观调控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刀切”现象。早在2005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坊间就曾有“上海感冒,全国吃药”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头仔细盘点一下,就不难发现,包括“70/90”、信贷、税收等绝大部分调控政策都具有浓厚的“全国一刀切”式的计划经济色彩。

    而事实上,在我们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走过30年之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都已经完全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特别是住房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之路走过十多年后,区域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的房地产市场形态迥异,房价水平以及上涨速度差别巨大,在如此复杂的情况面前,任何“一刀切”的措施和办法都可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

    从总体上说,到200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价格的膨胀期这是个事实,因此存在泡沫被进一步吹大的危险,产生了价格和民生的矛盾也是事实。但是,是不是需要在国家的层面上,用“一刀切”的办法,从融资、土地出让,甚至是面积结构都采取一个统一的严厉的政策,非常值得商榷。

    就房地产调控政策而言,且不要说一个药方难能包治百病,即使是对全国所有市场都有普适意义的政策,落实过程中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此之前,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在严厉的调控政策面前,有的城市房价迅速下跌,而有的城市房价上涨故我;有的城市房价上涨幅度适中,而有的城市房价涨速惊人。其实,这正是对“一刀切”政策的市场批判。再拿“两限房”来说,当初这个应急产品,应该说对稀释高房价城市的市场价格是有作用,但对本来房价并不高城市的市场生态也是有破坏作用的。高房价城市在大面积推出这一产品时,恰逢整个市场的调整期,“两限房”在价格调整到位的城市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在未调整到位的城市仍然任重道远。此时,舆论再次传出主管部门要取消这一产品的信息。果真如此,那可能还得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上找找问题。

    针对屡治屡现的房地产市场问题,急于通过“一刀切”的模式解决问题,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的运行法则。表面看,“一刀切”的办法最简便,效果也最直观,但是却也同时给不同状况的市场埋下了不同的隐患。在判断投资性需求推高房价之后,所采取的“一刀切”房贷政策就是一例,这个政策既打击了投资性需求,也碰伤了自住消费需求,显然对全国发展水平不同的房地产市场来说,不是一个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任何事物都与同类事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同时又有与其他事物的相异性。调控市场是政府的主责,视市场情况提出统一的发展思路是必要的,但这个统一发展思路不可能对全国的市场都适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问题,认真分析、仔细辨别,如此,方可做到对症下药而不致矫枉过正甚至南辕北辙。不可否认,在房地产发展问题上因为牵扯太多的地方利益,有些问题不搞“一刀切”就可能搞不定,有时候“一刀切”的做法是被迫的,是逼出来的,是有好的出发点的。但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大事,的确不是我们只凭好心好意就能实现的。

    从历次的调控来看,“一刀切”政策总会在一些地方产生水土不服,房地产市场地域性强的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充分看清目前经济领域中的“二元”现状,走出“一刀切”的思维模式。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本轮以激发市场需求,拉动内需为主调的调控中,一改习惯上的“一刀切”做法,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市场实际,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新政,这是个不小的进步,这不能不说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经济规律的新认识,我们应该期待这个认识的再深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