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涨跌两重天,未必真是市场规律
当自然界如期走进了炎热的夏季,楼市的四季却在自顾自地轮回着,该火热的热得灼人,该冬眠的却仍然在冬眠着。最近,业界对不同区域城市出现房价涨跌两重天现象的争论,足以说明观察楼市的沉浮远比观察自然界的四季轮回困难得多。可是,困难归困难,看到问题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一线城市的几个楼市主战场“降价风”、“打折风”愈演愈烈,市场持续的量价齐跌局面和购房人日益浓厚的观望情绪,让人深切感受到了那双“有形之手”对一个市场的作用力之大。当一个过热的市场被调节的拉力扯得趋于合理时,同在一个作用力下却出现另一出人意料的结果,房地产业刚刚起步的中国三四线城市,市场走旺烘托出了另一番火热氛围,于是有人断言,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仔细观察起来,我说未必。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一线城市房地产过热局面的筒单复制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如若加上人为因素,就更需要我们百倍警惕了。
近来坊间热烈议论的“丽水现象”便是典型一例。就在今年年初,在这个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不过1.5万元的浙江四线小城丽水,房价最高被炒到了每平方米1万元,当时,曾经有人说这是个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使然,是中国城市化建设启动,农村人口转迅速移到城市的必然结果。可是,不到半年的工夫,在目前愈加收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丽水房价泡沫开始破灭了。
的确,由于中国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从理论上说房地产格局,在一定的时期内呈现两极分化现象是客观自然的。但是,从区域经济学角度观察,只要不是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房价的突然上涨,一定有人为因素在起作用,而且这个人为因素的破坏力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很简单,我国大部分三四线城市,虽然经过30多年快速的经济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是他们的收入来源多数集中于工业与农业生产,他们离中国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线最近,他们抗击高房价的承受力也最弱,如果已经出现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突然有一天大面积出现在他们身上,那无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危险,都远比现在的情况要大得多。
虽然,“丽水现象”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过热”向三四线城市转移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有数据表明,热钱在一线城市受到阻击后,正变魔术般地涌向三四线城市。从一二线市场撤退的大开发商也风生水起般涌向三四线城市,曾经发生在一线城市的故事也不断的重演,他们频频出现在那里的土地拍卖现场,高举加价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地王。
不可否认,品牌企业加入竞争,无疑会为这些三四线城市地产业带来新的开发理念和运营模式,推动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许,对一个城市而言,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但可怕的是,在短期利益的诱引下,一些三四线城市政府并没有看到机会的背后却总是潜藏着风险,不断飙升的地价不可避免地再一次助长了房价上涨的预期。可是他们正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变着法儿地夹道欢迎机会和风险的同时到来。
可以肯定的说,尽管我们正处在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但是三四线城市住房的刚性需求远不应该像现在这样的热,那么唯一可以解释的便是人为的操作使然。有专家对一个三线城市的住房需求调查后得出这样的数字,人口不足14万人的城市,仅两年时间房屋供应量就超过100万平方米,而且尚有建设规模在30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5个。恐怕这样的建设热情,就很难用市场规律解释得通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丽水现象”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冷幽默,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复制着曾经令许多一线城市疼痛的发展历程。它再现了政府和开发商、开发和购房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再现了公利与民利、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眼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分歧。但是,现在的作用对象变了,而且远不是经济规律本身可以解决的。当有一天,地产泡沫真的大面积出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的最底部,那问题可就大了去了,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进程也就在所难免了。这,绝非杞人忧天的妄言。
(此文为下周四竞报专栏稿,请勿先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