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拐点”或能寄望于“双限房”
关于房市有无“拐点”的争论有一阵子了,这期间,统计部门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态度甚是令人称道;更令人尊敬的是,在这场口水战中,政府调控政策的主导部门保持了足够的冷静,默默地等待着事实的出现。的确,“拐点”还没到,起码是现在没到。但是,照现在的调控路数走下去,房价“拐点”终究会来。
只要对城市人口收入结构稍有常识便不难理解,抛开投资炒作因素不说,真正对房价起作用的是中等收入者,他们的收入“高不成,低不就”,被形象地称作“夹心层”。而如何不把这个能够推动房价高烧却随时又可能被烧伤的群体直接推入市场,让他们在一个可以缓冲的地带上有所选择,这就成了“双限房”的核心任务。
没错,早在1998年,国务院就曾经发布了房改23号文件。当时设计的住房供应体系中,城市80%以上的家庭都将由政府供应经济适用房。这一路走下来,人们忽然发现,无论是老百姓袋子中的银子,还是城市人口的分层比例均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显然,以单一的品种来满足住房需求已催生了新的不公平,于是,因应这一变化,出现了“双限房”,这不仅这意味着,政府部门开始重视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说到底更是对公共资源利益的再分配。
当房价“拐点”是否出现的讨论炒得乱似一锅粥时,政府却不动声色,把保障型住房政策从纸上落到了地上,更有大批的“双限房”房开售在即,明摆着政府调控房价不再是纸上谈兵。
在去年这一年中,全国一些房价居高不下的大城市纷纷拍卖“双限双竞”住宅地块,并提出了令人可期的规划,这其中,最惹眼的莫过于一个量字。广州就提出了“双限房”土地必须占住宅土地出让总量的43%这样的大力度政策。至此,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双限房”将成为未来城市楼市中的主角。
政府在土地出让环节的让利,使得“双限房”具有某种社会福利性质,但是按照有关部门的解释,“双限房”仍然不是政府保障型住房。那么,如此大力度推出“双限房”这个产品的初衷,显然是对其稀释市场价格是有所期待的。
中国的房地产正在发生新一轮变化,从以商品房为主导转向以保障型住房为主导,这是经历了房地产市场快速抬升的负面影响之后痛定思痛的向好结果,来之不易。如果真的像有关部门预计的那样,在未来的不久,保障性住房和可供中等收入家庭选择的“双限房”之和所占比例将高达70%,并得到持之以恒的落实,且不再成为寻租者的乐园,房价“拐点”必定会来。做这样的判断并非鄙人臆断,前些日子就有研究表明,保障性住房每增加5%,市场房价便可下降3%-4%,何况成心与高房价叫板的“双限房”高调、大幅面世。似乎,广州房市近期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但是,数字归数字,纸面上的加减乘除,怎么做都容易。说千道万,回到现实生活,供应量的大小显然就成了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0%左右,城市人口的结构等诸多因素客观要求商品房在整个市场中的占有比例要适中。政府既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又不能走保障泛化的老路,可选择的道路只能是扩大“双限房”的比例。从这个角度看,楼市形成真正的“拐点”不在于几个一线城市的高档住房价格阶段性下降,而在于可供“夹心层”选择的“双限房”的量的大小。
近10年来的住房体制改革实践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悬殊的背景下,只对低收入群体实行住房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中等收入群体纳入视线,不是简单地把他们推入市场,高烧的房价才会有理性退热的可能,那么,加快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快“两限房”建设速度,加大量的投入,完善分配政策,无疑成为至关重要的选择。
(注:文章是编辑逼出来的,照片是从娴雅那顺过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