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论”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
房地产业的故事无论怎么生动演绎,地产江湖的好戏无论如何轮番上演,公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仅凭此一判断,原本不愿趟“拐点”争论的浑水,拿定主意想看看“预言家”们的笑话。可偏偏就是这一无聊的争论已经漂洋过海,引得“老外”也跟着起哄。昨晚,我那旅居美国多年的同学打来越洋电话,开口便问“国内经济出什么问题了?”接着给我念了老长一段关于国内房价“拐点”争论的种种“豪华”的赌注。
说不清是哪个媒体首先发布了深圳楼市“寒流”的资讯,打那,房价走势不仅成为写手们相互攻喧的热门话题,而且简直就成了专家、学者贴身肉搏的拳击台,更热闹的是这两天房地产大亨也来搅局,把原本已走向癫狂的争论推到了幻象之境。
我们不怀疑有的城市房市出现成交量下滑和成交价格下降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只应该理解为销售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每年的年底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因为就在这个时候,开发商为了获得充足周转资金,通常会采取一些促销措施。早先上海的楼市也曾经遭遇所谓的“寒流”,结果怎么样呢?在短暂的所谓“寒流”之后,上海以及全国的楼市依然故我地一路涨到现在。所以,我宁愿相信楼市目前的低迷,只不过是老虎的一次短暂的打盹。
供求关系是市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在刚性需求旺盛的住房市场中,价格的总趋势必然是上行的,这是基本的市场规律。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流入城市入口的日渐增多,未来城市对住房的需求依旧很大。
当然,中央已明令要求各地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事实上各地政府也的确在热火朝天地抓紧保障房的建设,但是依靠这个量的放大来缓解供需矛盾仍然有个过程,特别应该注意到的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门槛就设在低收人群那条线下,而城市百分之六十的中等收入者仍然在市场搏击着,他们仍然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中坚力量。
有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全国开发商手中的闲置土地规模已经达到10亿平方米,这些土地量足够开发商进行4年的开发,显然开发商不是在清仓洗手。再说了,即使是清仓洗手,在量的相对减少之下,出现价格的下降岂不怪哉。特别是在土地出让政策推动了成本提高的现实下,开发商一边在叫唤着“面粉贵过面包”,一边把房价降下来,那除非是吃饱撑的。
不可否认,当紧缩银根、打击炒房时,投机性需求的消退有可能引发楼市成交量的萎缩,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银行和开发商的关系已经到了同船共渡的程度,保守估计,2007年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将超过惊人的5万亿。我们有理由不相信,银行会眼睁睁看着自己在房地产的“漏船”上淹死自己。至此,我们也完全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开发商远没到“混”不去的程度。
我们应该相信国家调控房价的决心和智慧,随着增加住房供给、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等政策性措施的出手,必然会使房价实现理性回归,但这一切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句话,房价必将稳定,但不是现在。
致于有房地产商出来说“拐点”已现,是否是有意向政府调控喊话就不得而知了。所幸的是,在这场“拐点”争论中,政府以足够的冷静始终未予置评,足见楼市调控的决心未变,真正值得欢呼的恐怕正在于此。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拐点”论到底是无形的法则,还是器用之物,其实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我们只需等着看结果就够了。
对了,我最后是这样回答我那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学的:关注这种无聊之争,你也是吃饱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