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说“人均”准离谱

(2007-12-18 23:24:55)
标签:

时事评论

一说“人均”准离谱 
 

一说“人均”准离谱

 

     首先声明,我不是反对所有的“人均”计算方法。但是,在改善群众的住房问题上,以“人均”面积的提高来反映政绩,往往会是个数字游戏,所以我不赞成。

     接近岁末,各地盘点成绩、宣誓新政的新闻开始频频见诸报端。我注意到,有一个城市说,在要以最大的决心、最硬的举措、最优的政策、最好的作风、最强的合力,改善民生、破解“七难”。作为“七难”之一的住房难,提出的破解目标是,“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25平方米”。至此,我丝毫不怀疑当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问题上的坚定决心,相反为其使用的五个铿锵有力的“最”字而感动。可是,在改善住房问题上,一用“人均”来说事,就让人对那么多的“最”字大打折扣了。

     从本质上说,“人均”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概略计算,而住房消费又是一种空间消费,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均”之中有不均的客观存在。在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那里,“人均”可能有一万种解释,可具体到老百姓那里,解释只有一个:这“人均”摊我头上的面积是多大?没这个,那只不过是一串数字而已。

     谁也不否认,人均指标提高是大好事。只是,仅看人均是不够的,尤其在在房市高涨,占城市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望房兴叹的情况下,这个“人均”数就可能把真正需要住房的家庭数遮挡得严严实实。

     乍一看,“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的承诺相当美好,按此承诺,三口之家实现拥有75平方米住宅的目标也相当可期。可是,定神一想,这个“人均住房面积”不过是用“住宅建筑总面积”除以“城市总人口”得出来的。现实如果就是这么个简单的算术题,那还何难之有?

    “人均住房面积”是如何水涨船高的,恐怕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那些拥有几套住房,或者拥有豪华别墅的人吃掉了多少人平均数,大家心里也跟明镜似的。远的不说,媒体前阵子披露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工商银行支行曾经发放过个人住房贷款7141万元人民币给一个人,此人购买住房多达128套。此例虽属极端,但确也足够典型,其对“人均”居住面积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据某大城市统计,这个城市去年近三成的房子是被外地人买走的,当这个庞大的数字被平摊到分子上的时候,背后的人也同时消失在“市民”这个分母里了。倘若此情况也出现在决心破解“七难”的城市,我不知,这样的“人均”居住面积目标究竟还有多大意义?

  中国在住房问题上引入“人均”面积的概念要追溯到22年前,那时,设计 “人均”面积这样的一个指标体系,为的是方便全国城镇房屋普查,而这一不科学的叫法一直被沿用至今。长期以来,“人均”面积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人均”面积不能真实反映现状上,说白了,“人均”往往是对真实水平的高估。让人奇怪的是,如今我们既然要下决心解决群众的住房困难,不去计算住房困难的绝对数,却偏偏要弄个统计学概念在那里把来玩去,这个悖论一点也不好笑。

     我手头有一份资料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多数城市人均住宅面积低于25平方米,而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人均住宅面积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出倍数。仔细一琢磨,并不是这些中西部地区城市居民的住房水平就与热点地区有着天壤之别,只是因为其投资性买房不多,有钱人和普通居民居住面积差别不如热点地区那么大,总面积没上来,仅此而已,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人均”面积的不科学。

     显然,“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的承诺,并非解决市民住房问题的关键,事实证明,用“人均面积”的办法也不可能解决城市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改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真实、客观、可比的住房困难家庭的绝对数。否则,以“人均”面积做决策,要么出现盲目追求总量增长,而忽视结构的平衡;要么导致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为实现短期目标而牺牲长远利益。

  不患贫而患不均。我们在解决住房问题上不需要“人均”游戏,我们需要的是真正以最大的决心、最硬的举措、最优的政策、最好的作风、最强的合力,把“人均”以下的事情办好,否则,可能半最也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