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低房价其实是本不错的教科书
——西行散纪之三
当德国同行以七分羡慕三分嫉妒的口气对我大赞中国房地产经济时,我下意识地瞅了瞅左右,心想,亏得你这是在柏林说话,若是在中国整出这套嗑来,没准就得挨板砖。
显然,德国同行是将房地产价格作为经济发展睛雨表来看待的,这样看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中德经济发展的路数不同,乃至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客观要求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量高低。
简单来比较,德国柏林的房价的确低得出奇。眼下,柏林城市居民的月收入平均约在2800欧元左右,而在柏林的黄金地段,用德国同行的话说,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其公寓房的售价也就在每平方米1500欧元的样子。
作为新兴的国际大都市,柏林的房价为何低得如此让人咋舌?德国同行给我的解释是,东西德统一后,柏林被确定为联邦德国的首都。起初,人们预期,随着波恩的一些国家机构搬来柏林,一些商业机构也会纷至沓来,柏林的人口自然会大幅增加。基于这样的判断,柏林在统一后的五年内,大兴土木,盖了很多房子。可是政府机构并未全部搬来,一些商业、银行的总部也未能从法兰克福搬至柏林,于是,柏林大量新建的楼宇卖不出去,也无人来租。柏林的这段历史有其特殊性,由此曾产生过泡沫也权且不论,单就供求关系来说,量的确是稀释价的宝贝。而我们的情况是,住房没有人口长得快,当然就会出现物稀而贵的局面。在柏林的这本教科书引导下,我们似乎应该坐下来认真找找那个撬动价与量的杠杆究竟在哪里了。
前段时间,曾有人因婉转批评国人住房观念落后,呼吁国人租房住,而引来一片质疑声。后来这位大人大呜其冤,旁征博引中拿出了德国有80%人租房住的例子,有意无意间犯了“拿来主义”的错误。理论上说,人的某种观念的形成必是价值引导使然,而非单纯教化的结果。在中国,优质社会资源相对集中,选择住所其实就是在选择资源。租房通常是为了再选择做准备的,既然资源集中既定,那当然还是买个房子,将住所固化了的好。配置的不均衡,必然导致人口流动的不合理,租房住当然就无法成为风气。在柏林,由于社会资源的配置相对均衡,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人们在哪工作都一样,当然会经常搬家,那自然是租房比买房更方便,更具有机动性。
有人说,德国人在购房问题上远比中国人理性得多,我说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两相较之,毫无可比性。单从购房、租房比例看,德国人的确显得更精明些。但是,这种精明其实是建立在“手中有粮”基础之上的。德政府在战后几十年里,一直不遗余力地兴建“社会住房”,
包括供出租的公寓楼和合作社住宅。目前德国总人口8200万,大约有3800万个家庭,可是拥有的住房却超过了3800万套,而且在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住房仍以每年25万套的数量在净增长。试想到处有房住,随时可选择,谁会甘心当房奴?如果我们的资源配置也是人家一样的水准,房屋供应也近乎一对一,我宁愿相信中国人会更理性。
总说买房置业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其实依我看就是一种习惯,而这个习惯又完全是被逼出来的。花钱买享受是人类的天性,我不信咱中国人就另类。德国人有钱宁愿拿去满世界逛悠,也不买房子,恐怕还有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原因,没吃的有保障、没住的有保障、没钱看病有保障,甚至没钱出去旅游也有保障,他当然就不必把钱换成钢筋水泥,天天守着了。我在柏林遇到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妇,家有一幢2000多平米的别墅,老人早几年就将别墅抵压给了银行,每年去银行拿钱出来周游世界。等差不多完结人生时,房子也该交银行拍卖了,老人说起这些来挺坦然,这种坦然的底气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的。
把话说回来,如今的世界已经没有了距离,瞅着柏林的低房眼红的狼群们已经来了,再过几年、几十年,我的那位同行会不会为柏林的高房价头疼也未可知。但是,起码现在柏林的低房价还是一本不错的教科书,它能告诉我们:供求关系决定着房价;它能告诉我们:保障力度左右着房价;它能告诉我们:资源配置的均衡度影响着房价;它能告诉我们: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度牵动着房价……
(此文为下周四《竞报》专栏稿,请勿先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