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济学家捣的糨糊别成保障不力的遮羞布

(2007-08-09 12:19:48)
标签:

房产/置业

 

经济学家捣的糨糊别成保障不力的遮羞布

 

    这回,高企的房价把经济学家给惹急了,斯文的学者,无奈地捣起了糨糊。

    上个月,某经济学家在深圳的一次演讲中,因称深圳房价不高,招来骂声一片。此后,该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打起了赌:“如果明年深圳的房价比现在低一分钱,我一定在《南方都市报》上用整版篇幅向深圳的市民道歉。”接着反问道:“如果比现在还高,怎么说?”没有太多的人回应。

   读后,我哑然失笑。中国经济学家这是怎么啦?房价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道理是明摆着的。退一万步说,就是把其当作纯粹的经济问题,也似可直道其详,让百姓明明白白,何必非把刘邦唤成汉高祖,而不称之为刘三呢?至于说,经济学家丢下斯文,大动肝火,而与人狂赌,也很难让我理解成是什么认真、严肃的学风。

  说句实话,我对该经济学家的“深圳房价上涨理由充分,在目前阶段房价上涨利大于弊,是好事”、“深圳目前的房价一点都不高,根本用不着慌张”等判断是有一点认同感的。认同就认同在,他认为让人望涨心叹的深圳高房价,根子出在粤港澳一体化上,是必然的,是合理的;认同就认同在,他要让深圳的老板给工人加工资,直至与香港工资水平相当。也不知道深圳的大小老板听不听经济学家的话?不听咋办呢?经济学家说了,“那就关门倒闭”吧。

     呜乎,原来经济学竟如此简单!

    如果,高房价问题一如涨涨工资那么简单,政府大可不必劳那么多神,出那么多招;广大中低收入者也不必着那么多急,上那么大火,静等着那些老板们一夜间善心大发,倾其所有大发特发薪水,不就成了。不过,那时,还得劳经济学家大驾,借你一双大手,牢牢摁住上涨指数不动弹,否则,就怕水涨船也高。 

    经济学是一门联系的科学。且不论经济学家一怒打赌之性情美不美,单说这样简单判断的积极意义究竟有多大?让人多少有点看不懂。

    经济学家既怀传道、授业、解惑之心,何不单刀直入,告诉百姓这样一个事实,香港和深圳的情况类似,地少人多,人口稠密,而香港却是世界上公认的住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地区之一。土地公有制使香港政府具备通过土地批租获得财政收入的能力,能够为公共住房的发展给予补贴。香港政府通过推行公共房屋计划,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适当的房屋, 使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取得了很大的改善。

    在香港既有价格令人咋舌的豪宅,也有普通的民宅,还有政府提供的公屋和居屋。香港公屋和居屋占了楼市供应总量的一半,仅公屋就有70余万套,近50%香港居民是依靠住政府供给的公屋来解决居住问题的。显然,高地价、高房价、高公屋居住率是香港模式的完整概念。

    香港公共住房制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市场住房供应和保障性住房供应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以及具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稳定的资金来源、公平的分配制度等特征的运营管理体系,保证了香港公共住房制度的协调、稳定、公平地运行。

    说经济学家一怒狂赌的背后会有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潜求,显然是不甚厚道的。但在房价高企之下,孤立、简单地用什么“流动性过剩”、“发展中贫穷”、“产业区域性转移”之类新鲜词,给高房价鸣锣开道,会不会让刚刚觉悟的保障责任,找到退一步的理由?必然而不可抗拒的涨因,会不会成为保障不力的一块遮丑布?如果不会,那就谢天谢地。

    经济学家与其在那无休无止地捣学术糨糊,莫如和政府、百姓一道想想,高房价下保证中低收入者有房住的辙。因为,老百姓是这样想的:只要有政府保障做支撑,我们宁愿房价高高在上,当然还是别有泡沫的好。

                     (此文系下周四《竞报》专栏稿,请勿先转,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不想出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