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地人思维纪实

(2007-06-10 17:46:16)
 

三地人思维纪实

 

  第一次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北京、天津、上海三地人思维方式的不同,是那次去天津出差。

  早晨在住地醒来的时候,阳光已经荡漾在室内,楼下的马路上响起了稠密的脚步声。

    看看表,离吃早餐的时间尚早,推开临路的窗子瞧瞧慌慌张张的人流,便有了这个题目。

  打扮不算入时,但骨子里却透着大都市人气质的天津人要远比北京、上海人幽默得多。幽默是一种文化,又是文化底蕴的一种外露形式。

  大抵是清洁街道的缘故,清晨天津的街道总是湿漉漉的。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一不小心连车带人摔倒在马路上,一群男女老少呼悠一下全围上来,没有人去帮忙,小伙子利索地站起来,扶起自行车,满脸谦恭地对围观人摆手幽了一默:“对不起,对不起,没练好。”众人一笑,自行车流照常在大街上流淌着。

  天津人这种颇有禅家“云在青天水在瓶”的风范,实在让人有一种轻轻松松、走在生活的音阶上的感觉。就因为那位不知姓名的天津小伙子这么轻松的幽默,让我一整天都 有一种好心情。

  后来,天津人摔倒爬起来,又轻松地对围观者幽默的情景,让我常常有心中有事总想拈出来晾晾的的感觉。

   于是出差到上海总想观察一下沪上人的表现。有那么一日,漫步南京路,在天津看到的那一幕出现了。仍是年青小伙子骑车摔倒,所不同的是,上海人没有人去围观,相反倒是当事者露出了一脸窘态,来不及拍打身上的泥土,像小偷似的东瞧西望,自卑地推上自行车逃了。

    上海人不原谅自己,不愿在四季的旅行中边走边唱。摔倒了明明是自己爬起来的,也不忍心去看周围人投来的敬佩的目光。

  既然看到了上海人和天津人对待同一境遇的不同处理方式,我便常常心怀鬼胎地在北京街头守株待兔。

    自行车王国的北京,这种机会并不少。下午五时的公主坟,自行车流并不比黄河水流得慢。没看清具体的原因,眼前穿着靓丽的少妇连车带人摔在了路边,少妇那苗条的身材一着地立刻大骂:“这是什么鬼路”。

    我下意识地瞧瞧周围平坦的路,无论如何也没发现“鬼路”,心里不免升起为路受辱的不平。少妇丝毫不被身侧的喧哗所扰,边起身扑打身上的土,口中还不停抱怨,宣泄着内心的愤恨。

  看看北京的这位少妇,已听不清她的怨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一定在抱怨上帝把不佳的运气给了自己,完完全全忽略了保持一个人应有的从容。

  原来,北京人的冲动和平静都是那么的沉重。

    纪实归纪实,对三地人思维方式可能有点枉说:天津人幽默轻松地对待生活,上海人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北京人遇事总不愿找自己的原因,生活中的抱怨声似乎剌耳了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