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买房,人类生理之外的第一冲动

(2007-05-28 23:15:48)
 

买房,人类生理之外的第一冲动

 

    人类一冲动,就会变成魔鬼。这是我对“冲动是魔鬼”原句的理解。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买房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欲望和冲动,就实在与魔鬼无关,而是人类本能的冲动。所谓身有所求,心也有所求。

    一边是高企的房价,一边是紧巴巴的钱袋子,按理说,量入为出应该是人的智慧选择,可现如今,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理智的局面。房价的攀升,房价与积蓄比例的失衡,丝毫未浇灭人们心头的冲动之火。

    房交会依然是人潮涌动,喧嚣的场馆内,简直就是黄金周的风景点,穿过人群、扒开人群、透过人群看风景。买房的、卖房的个个都涨红了脸在展馆内,那场面就像是在菜市疯抢刚刚降价的大白菜。

   “贷款买房很值,欠国家的钱不用着急,慢慢还,没问题。”经不住“忽悠”的购房者,信心爆棚,蠢蠢欲动,不从自己购房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盲目跟风,在没考虑清楚的情况下,一冲动,就签了合同,交了钱,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了“房奴”的行列。

    于是,一块块“砖头”铺天盖地而来,好言相劝的,恶语指责的,说什么的都有。是啊,买房子买的是一个归宿感,谁愿意一天到晚地漂泊啊!没房不能称之为家啊!

    据权威部门调查,目前近1/3按揭购房者的月供占其月收入一半以上,人员构成日趋年轻化。以北京为例,在商品房购买者中,20—30岁群体占四成左右,大部分工作年头不长,积蓄有限,一大笔首付、数十年还贷,足以让他们不堪重负。不止年轻人,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普遍满足不了购房需要,从贷款情况看,我国至少有20%中等收入家庭只能承受5万元以下的消费信贷,还有30%家庭不具还贷能力,就是说,有一半居民连经济适用房都负担不起。一旦买房,一生烦恼,代价似乎太大了。

    在美国,个人租房不买房十分风行,法国、荷兰、瑞士等国房屋租住率达50%以上。这些国家房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接近于国际认定的正常值,即3—6倍,而我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房价与收入之比均在10倍以上。据测算,即使房价再降2/3,工薪一族也绝非都适宜买房,何况,他们还要面对失业、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预期支出。

    诚然,“居者有其屋”,并不等于人人要买房。道理谁都懂,任你说破天,见房还是要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房地产成了政府和大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人对住宅特别渴望的背后,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什么?

    其实,许多人并没有从人的天性上看待人们这种欲望和冲动。人是一种很娇气的动物。洞穴是人类的情节,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有多高贵,无论有多卑贱,大家都无一例外地来自母亲的子宫。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前的原始人类也是在洞穴中找到了安全的心理感受的。人的一生,时时都有回归母亲子宫的倾向和冲动。这个冲动只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小栖。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性的进化是极其缓慢的,千载而下的今天,从人们对具体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渴求的背后,依然可以触摸到人性的存在。

    如此说来,居住权当然就是人的基本人权了,买房的欲望和冲动,也就是天生的。

    我们无须也不应该指责人们的这个于生俱来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眼光放远、眼睛向下,花大力气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房屋供应体系,用政策和制度引导这个合理的冲动,最终实现人人享有适合自己的住房。

(此文系《竞报》为本人开设的“聊宅”专栏文,请勿先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