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食暂时告一段落。
暂停的原因有2个:1、整天写香港有点审美疲劳;2、已吃过的香港美食存量不多,再写一段时间就弹尽粮绝了,再写写别的吧。
前一段时间写了不少梧州的美食,这一段时间又集中写香港,博客里的其他章节基本都没有更新,他们都被冷落了。好吧,今天再写点别的,还是在广西转,这次我们先回到南宁,来到武鸣。
上个月看朋友圈,有朋友发了南宁的卷筒粉美食,看了一圈默默转发后,自己加了个评语:我吃过的好吃的卷筒粉,一个在那坡,一个在武鸣。
那坡的卷粉就不另外介绍了,有需要的看博客就好,标题是《走进那坡(一)之超详细的卷筒粉制作》,说实话,我都不知道现在去还有没有这个店。如果结业了,好吧,至少还有你,武鸣的越南卷筒粉。
武鸣之前是靠近南宁的一个县城,现在已经划归南宁市,属于武鸣区。离南宁不远,开车走高速也就半小时不到的距离,就可以从我家来到县城的这个卷筒粉店。在县城,基本上几个常去的地方都是开车直达,所以如果你要问我这里在什么路,我只能自己在地图上搜索。好吧,这个越南风味店的位置在武鸣(也可以称为武鸣县城厢镇)灵源路。几号就不知道了。具体是在灵源路与建设街、灵水路的十字路口,在灵源路上。好吧,不清楚的回头单独问我吧,我真的不会形容地址了
门面不大,招牌也很简单,就只有越南风味几个字,连卷筒粉的字眼都没有。要不是有人带来,可能不熟悉的都不知道这是一家卷筒粉店。
网上有评论说卷筒粉不是广西本土的小食,是由华侨带回来的越南小吃,因其风味得到广西人的认可和欢迎才在广西扎根,并且融入了很多广西本土的东西在里面,越南卷筒粉的叫法也慢慢被卷筒粉代替。
我没有办法去验证这个说法的准确性。我总觉得一半半吧,不完全。比如武鸣的这个卷筒粉,我非常相信是越式的,是从越南流传过来的做法和制作工艺,可是那坡的卷筒粉,那样的粗狂那样的质朴,总觉得不像越南那边的风格。如果说是,那是不是广东一带的卷筒粉也是越南传过去的?广州也有很多卷筒粉哦?说不过去吧。
因为武鸣有专门安置华侨的地方,包括越南的,印尼的都有,于是在武鸣街上,越南卷筒粉,印尼马拉糕等等都很常见。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在武鸣的越南卷筒粉是怎么样制作的吧,有很多图哦。
首先就是磨米浆。是用新米还是陈米加新米的配比不得而知,估计每家都有自己的秘方。总之磨好的米浆,还有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大锅,就是卷筒粉制作的关键和基本。
每一个大锅上面都是下层是水,上面固定了一块白布。等水开蒸汽冒出,就是制作卷筒粉的时机。
看,时机一到,就用勺子将磨好的米浆浇在布面上,然后迅速摊匀,再加盖靠蒸汽的热度将米浆蒸成粉皮。
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是无数次操作和时间经验的积累。
粉浆少了铺不满布面,会破。粉浆多了则粉皮过厚。摊得慢了,粉皮可能就会凝结在某个地方结团,摊得太快了,又可能有些薄有些厚,蒸出的粉皮不均匀,或厚或破影响口感和卖相。每一个动作,都是练出来的。
大概半分钟,粉皮就蒸好了。这一步也很关键,要用竹制的杆子将粉皮和布面分离,真是感觉多用力一点粉皮就会破,手腕和手的力道很关键。
分离好后,每次其实只需要半张粉皮的份量就可以做一条卷筒粉。半张粉皮挑出,放在台案上。
注意到这个小碗和小碗里面的布吗?这里也有玄机。这小碗里是花生油,用小布沾油可以很好的控制油的份量,不至于过多或者过少。竹制的杆上久不久要抹油,这样粉皮才不会轻易沾在竹杆上。台案上也是久不久要抹点有,这样做出的卷筒粉够滑,而且也不会粘连在一起。
一切就绪,就是最后的几个步骤了。粉皮还有一半在竹竿上,在摊开的粉皮上抹上调好味的馅料,或木耳肉末,或豆角肉末,或胡萝卜肉末,好像最多的就这3个口味,当然,如果要加蛋就是另外的做法,是要在摊粉浆的就打入鸡蛋一起蒸熟的。我试过加蛋的,为了让鸡蛋蒸熟所以延长了蒸个时间,总觉得粉皮就没有那么滑了,所以之后再没有加过。

接下来,把竹竿轻轻一卷,粉皮夹着馅料就形成了一个长长的筒状,然后用筷子将竹竿从粉皮中间抽走,这一卷的动作,还有筒状的粉的外形,估计就是卷筒粉的由来吧。

店里搭配卷筒粉的酱料也很简单,最喜欢的就是南宁口味的黄皮酱,当然也有越南风味的鱼露,就看你喜欢不喜欢了。
最后说说价格。记得以前这样的卷筒粉一条都是几毛钱的,可是现在也涨价了。一份4条6元,是现在的价格,就是图片里这样的一盘。
别看不起眼,味道真不错。关键是粉皮够薄,够滑,这就是这里卷筒粉让我念念不忘的最厉害的地方。我们家丁丁同学一次也可以吃掉这样的一份哦。
不信?你也来试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