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脑子里忽然冒出那么一句话:世界上80%的人都是怀旧的人,剩下的20%不怀旧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到怀旧的时候。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人说过,或者有没有过类似的,只是就那么忽然的冒出来了,或者,只是因为我太习惯怀旧。
可能真的是开始变老了,很多兴趣爱好和以前都不一样,比如现在喜欢中式传统装修,喜欢看古董古建筑,喜欢找传统小吃,喜欢寻觅以前的味道......像这次去百色就特意留了一天的时间去那坡,要到那里好好的找找遗忘的东西。
那坡是个美丽的地方,在壮语中“那”就是田野的意思,那坡自然就是山坡上的田野。百色有两个那坡,一个是那坡县,据说是黑衣壮聚居地,而我要去的是另一个那坡,属于田阳县下面的那坡镇,那里距离百色市大概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是俺老妈的老家
,我的幼年时期也是在那里渡过的,只是现在,很多记忆已经很模糊了。
记得小时候,可以拎着一只烧鸭从家里走到桥头;可以和表妹到河边,玩水遛狗看风景;可以围坐在厨房的火堆边看外婆现炸米花糖;可以围在两箩筐的水果旁大块朵颐......还有美味的扁桃、卷筒粉、灌猪肠......那是一个充满快乐和美食的童年。现在,再走过那个一直在记忆中的老街,往昔的回忆又涌上心头,是一种即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可能,是因为人吧,物如往昔人不在,熟悉的环境陌生的人,这里,已经不属于我了。
但,至少还是能偶尔回到这里,看看小时候待过的地方,找找古老的记忆,怀念的味道,这不,第一站就是老街上的卷筒粉。
说到卷筒粉,其实南宁一直都不缺,甚至是传统的布拉肠都能找到足迹,可是一般卷筒粉都只有20-30厘米长,记忆里好吃的卷筒粉,还是在那坡的,大大长长的一条卷粉,大概有50厘米吧,里面满满的都是叉烧,除了叉烧没有别的,想来就流口水哦。
知道我喜欢美食,喜欢卷筒粉,小姨带着我来到了街上的这家老店。其实也不算老店吧,据说以前的卷筒粉是摆在外面的,后来被管制了,说影响交通,于是挪到了屋子里,相对的蒸卷粉的大锅也改了,没有以前那么好,但,至少和原来的差别不大。废话不多说,直接看过程吧,全图,不插广告了
看,这就是现场制作环境,或者说,这就是厨房

让我们用相机记录一下,一条传统的卷筒粉是怎么诞生的。
先是倒米浆

关键要转,让米浆均匀铺满整个盘子

这一步难在,托盘那么大,倒入的米浆不能太多却又要铺满整个托盘。太多的米浆蒸出来的粉就会厚,可是如果米浆太少,就不能均匀铺满,可能有的地方太薄了,蒸出来的粉皮就容易破洞

简单来说就是将粉浆倒入大托盘里,靠碗里转动托盘,让粉浆均匀的淋在托盘上,然后放入大锅里蒸2-3分钟。
这口大锅就是蒸卷筒粉用,不止锅大,用的还是煤火哦,感觉用煤火煮的东西味道就是不一样。

蒸了2、3分钟后揭盖看到的是这样,难度应该是火候的掌控和对蒸汽的忍受吧

看,刚蒸出来的是这样的

接下来,就是把蒸好的还冒着热气的粉皮尽量完整的弄出来

如果说前面让粉浆均匀铺满整个盘子,靠的是手腕的巧劲,那现在比拼的就是手指的耐热程度

试想一下,刚蒸出来还有热气的粉皮,要迅速的和盘子剥离,容易吗?

当然,也不能生剥硬拽,那样粉皮就不完整了,除了手的力度,还有的就是要粉皮靠重力自动下坠。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哦。看看这样一大张粉皮,南宁已经基本上见不到了。

接下来,就可以在大大的卷筒粉皮上抹馅料了。这个步骤按那坡的说法也叫“擦”,意思是把东西均匀的涂抹在粉皮上,所以在这也有“擦卷筒粉”的说法。

做完上面所有的步骤,将铺满馅料的粉皮卷起来,一条卷筒粉才算完成了。

瞧瞧,这只是一条卷筒粉。虽然没有参照物,但是可以告诉你,份量不小的

最后一个步骤完成,一份卷筒粉就搞掂了,随便加点酱汁,简单又美味。

如果不喜欢吃卷筒粉,还有汤粉,看,虽然这碗是“白粉”,什么料都没有加的,但是老妈一样吃得很high呢

吃完卷筒粉,可能会有一点口渴口干,不急,店里有免费的玉米粥,同样是传统的好味道哦。

很简单的一顿早餐,但是吃得我很幸福,这种传统的卷筒粉的制作方法,已经很难见到了,很庆幸吧,虽然没有办法学会做,但是能拍下来,我已经很满足了。
接下来,还有两样同样很传统的美食要登场哦,敬请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