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董凤树的隶书独树一帜,说汉隶董书,意指他深谙此种厚重艺术之精髓。隶书起于秦,如甘霖初现呈显润泽;鼎于汉,如江河蜿蜒或大湖气韵,含蓄起舞。近观董凤树隶书新作,顿觉源头悠远,承袭珍贵。从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不难觅见或飘逸,或内敛的精神气质,这源自禅机一样迷人的修为。董凤树的隶书艺术,如获古老真传,既行笔从容,又刚劲有力,形态自成一脉,但未曾偏离古风。
在《用笔论》中,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说:“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落笔之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作为当代深具社会影响力的书法家,董凤树深谙古训,他的隶书干净、浑厚、质朴,大气、毫无造作之感。在这里,他的书法艺术所体现的“法”,就是理,是学理,亦是道理,可谓有理可循。站在他的隶书长卷前,我被一个个精美的汉字隶书所引领,我联想到源,董凤树所依托的背景,果真辉煌一派。
是的,任何艺术都是有灵的,就如活水。生于书香门第的董凤树,家道厚学,自幼受燕赵之风熏染,其人其书气度儒雅,其神朗然。我们说,这就是品质,是艺术作用于人的例证。2002年至今,董凤树先后为人民大会堂书写巨幅书法《张旭桃化溪诗》,为中南海书写了《李白诗舟下荆门》,为为中国佛教协会书写了《般若菠萝密多心经》。这仅是董凤树艺术成就中的几例,阅读他的蔚为大观的书法作品,感觉就像置身原野,长风佛面。
董凤树是一位气质平易内敛的人,他敬畏书写,自感身旁与身后有先哲注视。实际上,这就是艺术自觉与人格自律。他的魅力存在于一笔一划的隶书结构中,那是一点一滴建构起来的艺术世界与人格体系,自然而然地融于墨香,须臾不敢懈怠。他的书法创作有序而节制,在他最为热爱的秋天,他会投身书海,陶醉其中。世事纷纭,他不为所动。他的日渐精湛的隶书,诞生于秋夜一隅;他勤于耕,却常常表现得像一个牧童。
董凤树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他的书法鲜见匠气,但童趣怡然。由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其波磔之美,出自丹田。所谓蚕头凤尾,波即曲折,磔即开张,撇捺之间,气象万千。董凤树的童趣隐含于虬劲有力的挥毫中,那个过程他洒脱,他屏气凝神,他专注,他创作时的神态真的接近一个热爱组合玩具的少年,一个艺术家的真性情,就这样跃然纸上,鲜活逼真,不容置疑。
性情之于相对纯粹的艺术家,等同于循环的血脉。9月24日,董凤书书法作品全国巡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二十一世界饭店举办。发布会前,当着所有来宾,董凤书郑重宣布,他最得意的关门弟子是生于1992年的李今。这是一个温馨的场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时代的变迁决定了,有关师徒,其基本释义也在改变。董凤书如此欣赏李今的悟性,源自这个孩子对书法艺术的由衷热爱,这就是奇妙的缘。
2013年9月,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隆重推出董凤树书法作品集,内收“敏于事而慎于言”、“天下为公”等216幅书法作品。应该说,这是艺术家阶段性的结集,一个历程的精神劳作清晰可见。这些作品,已镌刻在国内216处名胜地奇石上,由此阐释了不朽的性质。董凤书的隶属,其质朴,其灵动,其神韵,其功力,以其神情兼备的特质,将自秦以来的隶书源流描述详尽,就如坐标,指向明确。
我并不熟识董凤树先生,但我自信能够读懂他的作品。自古诗书画同源,此为缘定。董凤书先生待人随和,儒雅之气在言行之间含蓄表露,他是学者型书法家,他的厚重的艺术底蕴决定了他的谦和,这是日积月累的修为,剔除刻意。这个九月,我有幸再次阅读董凤树先生的书法作品,倍感人书合一,典雅铺陈,功力可叹。我们说,艺术享受,通常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面对精神劳作,安宁的心,总会贴近氤氲可视的境地。
董凤树先生的书法艺术里有一个大魂。对此,我很难描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恰是他孜孜以求的存在。这样的波动,如登高望远,如畅游江河,如站在夜晚的原野静观天象。而他,就像一介布衣,他融入魂中,借助点墨实现了某种飞翔。我笃信,这样的艺术人生是丰厚的,时间之于一个艺术家,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概念,因为这是侵染心血的惬意创作,没有目的,从自然进入自然,享受天赐一般的恩惠,那就是艺术成果。
董凤树先生已经是一位深具影响的书法大家,然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他的招牌式的诚挚的微笑一如他的隶书,是会意的,伴着怡然。我想,怡然,当是艺术的高境界,它决定着视野,并深刻影响艺术家的知觉。中华隶书历经数千年不衰,依托不可漠视的源流。毫无疑问,源流就是传统,是无价的财富。汉隶董书,可谓承袭中创新,其公认的价值已经不是书法家一个人的财富,它当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13年9月26日零时后,于北京南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