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贵阳向东南260公里左右,车行将近5个小时到西江。其中一半的路程是山路,上下坡加180度转弯。没点儿信念去西江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西江,百科书上这样记载:
【村落名称】西江千户苗寨
【行政所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
【村落规模】1258户,5326人,全村总面积57.63公倾,民居古建筑占地面积46公倾
【生态环境】苗岭主峰雷公山2178米,白水河流经而过,距州府凯里35公里,距雷山县城36公里
【历史年代】始建于明初,距今600余年
【古树名木】护寨枫树
【著名建筑】苗族吊脚木楼
【标志民俗】西江苗族苗年、苗族牯藏节。
最后一个转弯加上坡,西江苗寨赫然出现眼前。

寨子坐落河谷,四面群山环抱。白水河穿寨而过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向上展开,形成了两个黑色金字塔。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不用一钉一铆,房子框架由榫卯连接,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因前檐柱吊脚,故而得名吊脚楼。





一处上了梁的吊角楼,系上红绸讨个好彩头。

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四榀三间、五榀四间、六榀五间成座。吊脚楼的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宽敞明亮,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又称“美人靠”。与江南民居骑楼、风雨廊下的“美人靠”同名同意,也是干栏式建筑传承的一个标志吧。




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最大的苗寨。根据西江"子联父名制"推演,如今在这里的人们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苗族史祖蚩尤的子孙。


苗家习俗在西江也比较好的保存了下来。活路头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习俗,也是苗家农耕文化的缩影。寨子里面最勤劳的人,春耕由他家开始。
时尚之风从来不冷落大山里面的人家。混搭在苗寨里面有最直接的诠释。

祖孙间,传承了发式,而服饰却只能在节庆的日子里才能看到。
两年前西江开发了旅游,在贵州已经小有名气。寨子里面一些“现代建筑”开始不断拆除。拆除的方法也是混搭方式哦。

这栋建筑拆掉有点可惜,虽然不是苗家建筑,也是个时代缩影。只是也只能空留照片和一声叹息。



老外来了,老外走了;在写生的学生和不多的游客间,西江从容依旧。

穿行在西江安静的街道,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