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5000年的安邑城,华夏第一古都
(2020-09-04 11:00:40)
标签:
运城、夏都、历史文化旅游 |
分类: 原创散文 |
翻开地图,黄河在晋陕豫交汇处拐了个弯,这里就是古称冀州的核心区域,这里就是秦汉以来称为河东郡的地方,山西运城。夏都安邑就在运城市区,战国魏都安邑、河东郡治在此.
寻找夏王朝的踪迹,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诸多中华典籍都记录者一个地名,禹都安邑,桀都安邑,夏都安邑。
安邑城(现为运城市城区),承载者华夏4000年文明,见证者中国强盛与衰弱。
一
安邑,因禹都、夏都而名闻千古,文化底蕴深厚。安邑古城,是5000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数说于记忆。但是,沧海桑田,禹都安邑,夏都安邑、商朝西邑、战国魏都安邑、秦汉河东郡治安邑等等都在消失历史的烟云中。
安邑,一个古老的地名,4000年来,或为都城,或为郡治,最差也为县城,是运城的母县,直到1958年,安邑县、解县合并为运城县,驻地改为运城镇,安邑城就作为运城县的一个普通镇存在。经历沧桑,如今,随着运城市区的扩张,古老的安邑成为运城城区一个街道办事处,依然静静竖立在河东盐池北边,、鸣条岗南侧,运城城区的东边。
安邑县城,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安邑县城,在运城市城区东安邑街道办事处。明代《安邑县志》里是这样陈述的:“县城修建,古昔无稽可稽。自后魏始,高四寻,阔半之,围六里十三步,为门四:东曰迎庆,西曰永宁,南曰南薰,北曰拱极。四门重楼各一,角楼凡四,戍铺凡八。景泰初,县令稽岩重修,隆庆县令袁弘德筑东西二月城,乃四面犹然土障耳。”《安邑县志》县城图里,县署在城之中近西,有盐池东察院、南察院、北察院、钟楼、鼓楼、文庙、兴国寺、养济院、县学等遗址图标。
二
黄帝与蚩尤曾经在河东盐池(安邑)大战。战争结果,黄帝胜利。尧舜禹继承黄帝衣钵,活动区域皆在河东盐池附近。古代华夏人随自然环境的变迁而迁徙流离。禹部落联盟因留居安邑境内,遂有禹都安邑的传说。都城在安邑什么地方?没有文字记载,没有遗址佐证。从运城市安邑文物考古论证,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集聚从耕。
舜王陵在鸣条岗,鸣条岗在安邑北,鸣条岗是大禹将其作为舜帝寝宫,舜王居住在这里,死后又安葬在这里。舜是上古五帝之一,曾在古老河东盐池弹奏被《史记·乐书》称作“舜歌《南风》而天下治”的《南风歌》。运城池神庙舜歌薰楼遗址,是舜勤政爱民之见证,归葬安邑北15里的鸣条岗,是其陵墓之所在。禹将舜葬距离安邑7.5公里的鸣条岗(运城市北相镇西曲马村,原属安邑县)上。虞舜禅位大禹,大禹将虞舜安葬安邑鸣条岗,顺理成章。
从出土的殷墟卜辞,西邑就是安邑,就是夏朝。武丁时代卜辞中“西邑”一辞的出现,是作为受祭的对象,正与传世文献《礼记缁衣》“西邑夏”相合,而且《尚书
夏末鸣条之战在安邑,《书序·汤誓》:“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史记·殷本纪》:桀败于有娀之虚,桀犇于鸣条,夏师败绩。从中可以管窥,汤战前誓师后,从商都亳(河南洛阳偃师)出发,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沿着黄河南岸,绕道到夏都以西的风陵渡渡过黄河,经过蒲坂(有絨之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安邑(运城西)。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运城北)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向南败退至中条山历山。这是一次大迂回战略,战争结果,战略目标实现。
史记载涑水可以灌安邑,佐证了魏都也在安邑古城。春秋末期晋国重臣智伯曾说:汾水(绛水之误,即涑水河)可以灌安邑。涑水河源自绛县,流经闻喜、夏县、安邑、解县、猗氏、永济入黄河。涑水河在鸣条岗之北,当代涑水河是可以从盐湖区冯村乡太方、小张间的鸣条峡谷豁口中引渠南下;或由其西南5公里的北相镇南门外向南,直奔盐湖安邑古城,将其淹没。可见,智伯说的安邑,应是运城盐湖区的安邑古城。
韩信擒魏豹确切证实汉代河东郡治应当就在安邑古城。《史记》载: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明万历《安邑县志》载:“古城,在县西一里,魏文侯所筑,东西两垒对峙,韩信虏魏豹于此,亦名魏豹城。城墙高垒,四面环水,易守难攻。”
由此可见,后来的两汉河东郡治安邑就在安邑古城,战国秦汉相连,也证实了魏国都城也在安邑。
四
广义讲,安邑三城,都曾经在安邑区域。魏豹城是夏都安邑,是最古老安邑城,是古代中国的核心,是夏都,是魏都;安邑老城是安邑古城的外城,后来是安邑县城,是安邑古城的延伸;禹王城是大禹用于防守安邑的战备城,更应该是战国时代魏文侯建立的用于卫拱都城安邑的一座非常重要堡垒。可见,安邑代表夏王朝,夏县从安邑县分立出来的也是因为夏王朝。安邑和夏县共同构成古安邑区域夏文化。
曹于汴(明代解州安邑人,太子太保、左督御史)在《安邑县志》里发出慨叹:“禹王城传闻为其旧都,割在夏境,不敢谓之今邑治即是禹宗,然魏唐祭禹不属之夏,而属之安邑,亦可知矣。”
安邑县是山西运城的母县,运城自始至终都在安邑县境内,城区已经囊括了原安邑县城区,介绍运城是应该这样说,山西运城,夏都,中国第一都城。或者这样说夏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安邑就是夏朝在华夏大地上不可泯灭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中国史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