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河东华夏文化历史黄河文明 |
分类: 景氏文化 |
《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蒲坂、晋阳、封陵三城均在今永济县西边紧挨黄河,由北向南一字排开。此时的晋阳属于魏国,地望在今山西运城市永济城区。
唐初编撰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也认定了运城晋阳的存在:“晋阳故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唐初的蒲州就是今天的运城一带。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刘起釪在《续古史辩》也指出:晋阳“魏国《纪年》原材料确如此,其地在蒲州附近无疑。”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也在永济县境内黄河东岸标明了晋阳城的位置。
古晋阳城在晋水之阳,或者是晋原之阳。永济市政府驻地赵伊镇,古称晋阳,春秋时是赵国属地。其南是涑水河(古晋水),其北有峨眉岭(晋原),伍姓湖。伍姓湖即《水经注》所谓的“晋兴泽”。“赵伊”之名就是一块三家分晋的活化石。“赵伊”当为赵邑,其处于晋水之阳,是赵家的城邑。
再者,智伯领地在永济北,距离赵邑晋阳城不过十多里路,索取晋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理由很充分,赵国已经在河北邯郸站住了脚,晋阳之地就给了我送个人情吧,祖宗之地,赵襄子当然不会答应,于是乎,乃奔保晋阳成为赵氏的主要任务,晋阳之战不可避免的爆发。
智伯引晋水灌晋阳灭赵,被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城(即古解梁城),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阳之战,它是后来三家分晋的起因。这一事件发生在晋南,而绝不是太原。司马迁和汉代学者由于在晋中找不到晋水可以灌晋阳的理由,所以,改晋水为汾水,但许多历史资料证明,这次水灌晋阳的是晋水是涑水而决不是汾水,事件在晋南而不在晋中,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城,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三家分晋后,赵国用晋南等地置换了魏国晋中地盘,开始主要经营晋中及晋北,于是开始在在太原附近建造晋阳新城,古晋阳城就为魏国所有,战国至秦有晋南晋阳和太原晋阳两个。
战国末,秦庄襄王二年(前二四八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设立了太原郡,未见晋阳二字。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0六年),刘邦相继剪灭项羽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初,熔周、秦制度于一炉,实行诸侯国与郡县并行制。高祖二年(前二0五年)废太原郡,设立韩国,以晋阳县为治地。这是最早见于历史的太原晋阳记录。
高祖十一年(前一九六年),刘邦出自巩固汉王朝北部边疆的目的,又并太原、雁门二郡,重设代国,并让其众子中的佼佼者,素以“贤知而温良"的刘恒为代王,坐镇太原晋阳城。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他在代国以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宽厚”政治,把代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匈奴不敢南窥,此时的晋阳政治开明,部分景氏族人随代王移居晋阳城。
文帝二年(前一七八年),刘恒分代国南部原太原郡之地,新置太原国,封他的儿子刘参为太原王,都治晋阳县。第二年,刘恒亲临太原视察,徙代王刘武至淮阳为淮阳王,并太原、代二国之地,置代国,以刘参为代王,加强了北方边境的管理,增强了防御力量。
元鼎三年(前一一四年),汉武帝刘彻,废去代国,复设太原郡,加强中央对太原地区的管辖,并亲临太原视察,定晋阳县为太原郡治。元封五年(前一O六年),武帝在北攘匈奴,南败诸越,广拓疆土之后,为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统辖,首创“州刺史”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刺史部,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部治太原郡的晋阳县。这正是以后各代亦称太原为并州的确切渊源。太原所以简称并,古称晋阳,也是原由于此。
东汉全袭西汉之制,仍为太原郡,郡治晋阳。
晋建武元年(三O四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先发难,在左国城(今离石)建立汉国,矛头直指晋阳。西晋并州刺史,与祖逖“枕戈待且,闻鸡起舞”的刘琨誓死忠于西晋皇室,领导晋阳城军民修筑城垣抵御。据史载,当时晋阳城垣周长为“四千三百二十丈”。刘琨依靠“城高池深”的晋阳城,多次击败刘氏的进攻,坚持敌后达九年之久。
大兴二年(三一九年)十一月,“石勒自称赵王,建都襄国,”改前赵太原郡为太原国,归并州刺史部属,都城晋阳。
光寿二年(三五八年)鲜卑人所建的前燕攻晋阳,后赵太原国守将张平放弃晋阳逃亡平阳,太原地区又归属前燕,前燕仍置太原国以晋阳县为都城。
建元六年(三七。年)前秦苻坚挥兵北上,兵临前燕太原国都,挖地道攻克晋阳,前燕太原尽归苻氏前秦。苻坚占领太原地区后,把并州治所由晋南蒲坂徙至太原晋阳,仍置太原国,后来苻氏统一中国北方后,废太原国,改置太原郡。
后燕王慕容永垂在建兴九年(三九四年)又攻取前秦太原郡及所属十三县,定晋阳县为太原郡治。
逮至北魏建国,势力南下。皇始元年(三九六年)北魏创国之帝,“拓跋珪率大军四十万攻后燕”,兵临太原,“乘阳曲西山临而攻,”先夺阳曲,继取晋阳,再得整个太原郡,短短数日后燕的并州全属北魏。北魏袭前朝旧制,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县,隶并州辖。
永安三年(五三O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计杀洛阳。二年后,汉化的鲜卑人高欢消灭了盘踞晋阳的尔朱荣残余势力,以“晋阳地四塞”,建大丞相府,操纵北魏朝廷,重演尔朱荣故伎,太原实际上成为北魏的决策中心,史称“霸府”。
永熙三年(五三四年),高欢另立元善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因东魏实权由高欢控制,又踞晋阳,所以当时人们又称晋阳为“别都”。
天保元年(五五O年),高欢的次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国号,史称“北齐”。北齐改并州大丞相府为并州尚书省,改太原郡治晋阳县名为龙山县,另置“晋阳县于汾水之东”。北齐都虽为邺,但龙山(原晋阳)始终保持着“别都”的位置,高氏每个皇帝几乎年年往来于龙山、邺城之间。文宣皇帝高洋、孝昭帝高演都死在晋阳宫,而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后主高纬,都是在晋阳宫登帝位。仅此一斑,足见晋阳在北齐一代中的政治地位。
北齐皇帝,都以好大喜功,喜声色犬马、穷奢极欲而昭著。据史书载,高欢时修建的晋阳宫,高纬修建的大明殿,高恒修建的十二院,规模之大,超过邺城皇宫。
晋王杨广把晋阳城看为他的“发祥”之地,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在高欢所建的晋阳宫外,筑起高四丈,周七里的城墙,取名“新城”。并于开皇十四年在新城之西建高四丈,周八里的“仓城”。他登基之后,废并州,复置太原郡。在晋阳城新建“晋阳宫”,在汾水源头辟建“汾阳宫”,开筑“天门关栈道”勾通晋阳与静乐、宁武的交通。
大业十三年(六一七年)七月,李渊父子,誓师晋阳城外唐叔虞祠前,兵发太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短短四个月连克晋州、绛州、龙门,跨过黄河,夺取长安,取代了隋王朝。因李氏父子起兵时曾祈于唐叔虞祠,并以晋阳得天下,而晋阳有唐墟之称,传为唐叔虞封地,遂立国号为唐。
唐代全盛时期,太原既为军事重镇,又为文化发达,商业兴旺,风景宜人的大都会之一。
逮至北汉时,刘崇割据太原周围十州之地与后周、北宋抗衡,经历四代皇帝,二十八年。数经周、宋攻伐而不亡,实际正是依赖于晋阳城的险固,太原地形的有利和太原人民的勇毅。
北汉乾佑七年(九五四年)周世宗柴荣兵伐太原,以图一统。当时他认为破北汉势如“以山压卵”,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在尽得北汉九州之后,仅是晋阳一隅,始终不能克复,只好退兵而去。北汉却以晋阳一城乘后周退却之际,尽复失去的九州。
晋阳堂,晋阳郡,随着景氏族人在明初大槐树下聚集后,又迁徙至全国各地,或是山东,或者河南,还有河北,一步三回首,他们都记住了,大槐树,晋阳堂,口口相传,可能即使不是从山西出去的景氏族人,也号称晋阳堂。晋阳堂就成为景氏家族总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