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景氏圣地(三)景氏郡望晋阳

(2018-11-09 15:31:10)
标签:

河东

华夏文化

历史

黄河文明

分类: 景氏文化


      《景氏家谱》记载,总堂号为晋阳堂,郡望晋阳。景氏家族在秦汉之际迁居关中后,两汉时代迁居晋阳。山西晋阳就成为景氏家族最重要的聚居地。

       唐初,景氏居住在关中的仍然很多。唐代颜师古给《汉书》作注时说:“今高陵、栎阳诸田,华阴、好畤诸景,及三辅诸屈、诸怀多尚,皆此时所徙。”按照颜师古的说法,楚国景氏主要分布在关中的华阴、好畤。所以,关中的冯翊郡从秦汉始终是景氏的重要聚居地。东汉云台将栎阳侯景丹就是关中景氏的代表人物。

        唐代《元和姓纂》成书于唐代中期(812年)记录,后汉景安(平阳人),河南少尹景延广(河东人),景彬(河东人),书里这里记录了5个人,其中三个都是汉河东郡(运城、临汾)人。其原因在于唐代河东属于关中范畴,不只是地缘上而且是政治上属于关中,例如河东(运城)薛氏、裴氏、柳氏、王氏等在隋唐时代大放异彩,所以,这个时代,由陕西进入山西的景氏应该是很多,尤其是晋阳太原作为唐朝的发迹之地,更是让人青睐。所以,晋阳成为景氏郡望应该是五代时期。

       五代后晋大将景延广,陕州人,唐及五代宋陕州辖今天的三门峡市的陕县、灵宝及运城市的平陆县、夏县、安邑县、芮城县4县。史书没有记载究竟属于哪个县,笔者认为运城人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应属于古河东郡人。

       后周宰辅景范(山东人),封为晋阳县伯公,家谱记录也出自晋阳,想必是其先祖应该是爷爷辈出自山西。

        山西安邑(运城)景氏宗派记载:景氏世为安邑昆吾坊人,景氏始于秦迁,秦迁大姓时,楚书之令未下也,楚之谱牒犹存,昆吾之故墟犹有可考,景氏既迁怀牒思旧,必不忘其先祖之迁蜀或赂求其所欲止谓楚虽忘得,复昆吾之墟以全其追思之意也,故徙景氏里至昆吾,以存其世也。这里说,运城景氏从秦汉起,一直居住在运城。现运城各县盐湖区、永济市、夏县、临猗、稷山、闻喜、万荣、芮城、平陆等县皆有景氏聚居村落。可以确定,运城景氏从秦汉时期起,一直居住在河东。

   太原,称晋阳现在为人熟知,而位居晋南运城的晋阳则常被忽略。学者常有把运城晋阳(以下称古晋阳)之事安在太原晋阳之上。

       其实,远古时代晋阳就在运城一带,《世本·居篇》说:“夏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这几个地名都在晋南。平阳在晋南临汾,安邑在运城,先秦的晋阳在运城永济。

                       一、晋阳在河东(山西运城)

  《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蒲坂、晋阳、封陵三城均在今永济县西边紧挨黄河,由北向南一字排开。此时的晋阳属于魏国,地望在今山西运城市永济城区。

  唐初编撰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也认定了运城晋阳的存在:“晋阳故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唐初的蒲州就是今天的运城一带。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刘起釪在《续古史辩》也指出:晋阳“魏国《纪年》原材料确如此,其地在蒲州附近无疑。”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也在永济县境内黄河东岸标明了晋阳城的位置。

  晋阳城晋水之阳,或者是晋原之阳。永济市政府驻地赵伊镇,古称晋阳,春秋时是赵国属地。其南是涑水河(晋水),其北有峨眉岭(晋原),伍姓湖。伍姓湖即《水经注》所谓的“晋兴泽”。“赵伊”之名就是一块三家分晋的活化石。“赵伊”当为赵邑,其处于晋水之阳,是赵家的邑。

   涑水(晋水)是晋国的母亲河,发源于绛山,流经晋国最重要区域---运城平原。赵伊位于涑水南,取晋阳之名不难理解吧,穿晋兴泽而过,城在其北,故曰“晋阳”。在“入泄湖(晋兴泽)”东北有“智伯城”,而智伯墓与家臣豫让墓在湖的北面十多里。晋水既可以灌赵邑晋阳(永济),也可以智伯之城解梁。

  再者,智伯领地在永济北,距离赵邑晋阳城不过十多里路,索取晋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理由很充分,赵国已经在河北邯郸站住了脚,晋阳之地就给了我送个人情吧,祖宗之地,赵襄子当然不会答应,于是乎,乃奔保晋阳成为赵氏的主要任务,晋阳之战不可避免的爆发。

  智伯引晋水灌晋阳灭赵,被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城(即古解梁城),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阳之战,它是后来三家分晋的起因。这一事件发生在晋南,而绝不是太原。司马迁和汉代学者由于在晋中找不到晋水可以灌晋阳的理由,所以,改晋水为汾水,但许多历史资料证明,这次水灌晋阳的是晋水是涑水而决不是汾水,事件在晋南而不在晋中,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三家分晋后,赵国用晋南等地置换了魏国晋中地盘,开始主要经营晋中及晋北,于是开始在在太原附近建造晋阳新城,古晋阳城就为魏国所有,战国至秦有晋南晋阳和太原晋阳两个。

  

                      、汉以后晋阳(地名)徙至太原

 春秋时期,太原属于戎狄之地。最初,赤狄人的一支居住在太原,他们的族名叫廧咎如。与晋国毗邻,在晋国与楚争夺中原霸主,无暇顾及北境时,势力南下占有了今太原地区。晋国做了中原霸主后,又向北扩张,数次击溃廧咎如,大约在鲁昭公元年(前五四一年) 后不久,占有了整个廧咎如居住的地方,太原属晋国。

 战国期,三家分晋赵国开始营造晋中及晋北,开始建新的都城,名字取自赵国发家的圣地晋南的晋阳。

战国末,秦庄襄王二年(前二四八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设立了太原郡,未见晋阳二字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0六年),刘邦相继剪灭项羽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初,熔周、秦制度于一炉,实行诸侯国与郡县并行制。高祖二年(前二0五年)废太原郡,设立韩国,以晋阳县为治地。这是最早于历史的太原晋阳记录。

        晋南运城的晋阳因为赵国缘故最终迁移到了太原地区,晋南的晋阳开始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中

   高祖十一年(前一九六年),刘邦出自巩固汉王朝北部边疆的目的,又并太原、雁门二郡,重设代国,并让其众子中的佼佼者,素以“贤知而温良"的刘恒为代王,坐镇太原晋阳城。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他在代国以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宽厚”政治,把代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匈奴不敢南窥,此时的晋阳政治开明,部分景氏族人随代王移居晋阳城

   文帝二年(前一七八年),刘恒分代国南部原太原郡之地,新置太原国,封他的儿子刘参为太原王,都治晋阳县。第二年,刘恒亲临太原视察,徙代王刘武至淮阳为淮阳王,并太原、代二国之地,置代国,以刘参为代王,加强了北方边境的管理,增强了防御力量。

   元鼎三年(前一一四年),汉武帝刘彻,废去代国,复设太原郡,加强中央对太原地区的管辖,并亲临太原视察,定晋阳县为太原郡治。元封五年(前一O六年),武帝在北攘匈奴,南败诸越,广拓疆土之后,为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统辖,首创“州刺史”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刺史部,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部治太原郡的晋阳县。这正是以后各代亦称太原为并州的确切渊源。太原所以简称并,古称晋阳,也是原由于此。

   东汉全袭西汉之制,仍为太原郡,郡治晋阳。

   晋建武元年(三O四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先发难,在左国城(今离石)建立汉国,矛头直指晋阳。西晋并州刺史,与祖逖“枕戈待且,闻鸡起舞”的刘琨誓死忠于西晋皇室,领导晋阳城军民修筑城垣抵御。据史载,当时晋阳城垣周长为“四千三百二十丈”。刘琨依靠“城高池深”的晋阳城,多次击败刘氏的进攻,坚持敌后达九年之久。

  大兴二年(三一九年)十一月,“石勒自称赵王,建都襄国,”改前赵太原郡为太原国,归并州刺史部属,都城晋阳。

  光寿二年(三五八年)鲜卑人所建的前燕攻晋阳,后赵太原国守将张平放弃晋阳逃亡平阳,太原地区又归属前燕,前燕仍置太原国以晋阳县为都城。

  建元六年(三七。年)前秦苻坚挥兵北上,兵临前燕太原国都,挖地道攻克晋阳,前燕太原尽归苻氏前秦。苻坚占领太原地区后,把并州治所由晋南蒲坂徙至太原晋阳,仍置太原国,后来苻氏统一中国北方后,废太原国,改置太原郡。

  后燕王慕容永垂在建兴九年(三九四年)又攻取前秦太原郡及所属十三县,定晋阳县为太原郡治。

  逮至北魏建国,势力南下。皇始元年(三九六年)北魏创国之帝,“拓跋珪率大军四十万攻后燕”,兵临太原,“乘阳曲西山临而攻,”先夺阳曲,继取晋阳,再得整个太原郡,短短数日后燕的并州全属北魏。北魏袭前朝旧制,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县,隶并州辖。

  永安三年(五三O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计杀洛阳。二年后,汉化的鲜卑人高欢消灭了盘踞晋阳的尔朱荣残余势力,以“晋阳地四塞”,建大丞相府,操纵北魏朝廷,重演尔朱荣故伎,太原实际上成为北魏的决策中心,史称“霸府”。

  永熙三年(五三四年),高欢另立元善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因东魏实权由高欢控制,又踞晋阳,所以当时人们又称晋阳为“别都”。

  天保元年(五五O年),高欢的次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国号,史称“北齐”。北齐改并州大丞相府为并州尚书省,改太原郡治晋阳县名为龙山县,另置“晋阳县于汾水之东”。北齐都虽为邺,但龙山(原晋阳)始终保持着“别都”的位置,高氏每个皇帝几乎年年往来于龙山、邺城之间。文宣皇帝高洋、孝昭帝高演都死在晋阳宫,而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后主高纬,都是在晋阳宫登帝位。仅此一斑,足见晋阳在北齐一代中的政治地位。

北齐皇帝,都以好大喜功,喜声色犬马、穷奢极欲而昭著。据史书载,高欢时修建的晋阳宫,高纬修建的大明殿,高恒修建的十二院,规模之大,超过邺城皇宫。

 

              、隋唐辉煌的的晋阳    

   隋开皇元年(五八一年),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废郡制,改州制,太原郡改为并州。是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突厥部族雄踞北方,窥视中原,威胁隋王朝北境。为防御突厥南侵,杨坚视龙山县为“北门锁钥”,封其子杨广为晋王,带重兵驻镇龙山。开皇九年(五八九年)废龙山县名,复用晋阳旧称。

晋王杨广把晋阳城看为他的“发祥”之地,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在高欢所建的晋阳宫外,筑起高四丈,周七里的城墙,取名“新城”。并于开皇十四年在新城之西建高四丈,周八里的“仓城”。他登基之后,废并州,复置太原郡。在晋阳城新建“晋阳宫”,在汾水源头辟建“汾阳宫”,开筑“天门关栈道”勾通晋阳与静乐、宁武的交通。

   大业十三年(六一七年)七月,李渊父子,誓师晋阳城外唐叔虞祠前,兵发太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短短四个月连克晋州、绛州、龙门,跨过黄河,夺取长安,取代了隋王朝。因李氏父子起兵时曾祈于唐叔虞祠,并以晋阳得天下,而晋阳有唐墟之称,传为唐叔虞封地,遂立国号为唐。

   唐代的太原,可谓太原古代史上的“黄金时代”。因为李氏唐朝“发迹”于晋阳,视太原为其龙兴之地,加之太原为初唐北疆重镇,地势险峻,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当时防御突厥南下侵扰唐室的必由门户。所以,唐代历位皇帝都特别重视这个城市,委重兵亲信镇守。  

   李世民登基后,对太原建置先行调整,设太原大都督府,从政权建设上巩固太原,并派其心腹之臣李勣为并州长史,镇守晋阳。李勣到晋阳后,拓建晋阳城,并在汾河之东新建东城,与晋阳隔河相望,增强了防御能力。

   武则天登帝位后,认为太原是唐祚开创之地,倍加重视。天授元年(六九O年)颁诏:“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太原晋阳县为赤县,诸县为畿,县官吏品第,视京、河南府”。这样,太原始有“北都”之称,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地位相仿堪称“三都”。

  唐代全盛时期,太原既为军事重镇,又为文化发达,商业兴旺,风景宜人的大都会之一。

          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都是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作为国都。他们将晋阳古城作为基地,进可以问鼎天下,退可以割据一方。一代又一代古人苦心经营晋阳古城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城墙是越来越厚,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举国重镇。

      五代时期景氏族人在各个朝代都有显示,尤其后晋景延广、后周景范都是和晋阳相关景氏重要人物,景延广应该是后晋宰相,权利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石敬瑭的晋,他曾任河东节度使,起源于山西,发迹于山西,晋阳是他的曾发迹地。后周景范成为山东晋阳堂景氏的重要人物。

  逮至北汉时,刘崇割据太原周围十州之地与后周、北宋抗衡,经历四代皇帝,二十八年。数经周、宋攻伐而不亡,实际正是依赖于晋阳城的险固,太原地形的有利和太原人民的勇毅。

北汉乾佑七年(九五四年)周世宗柴荣兵伐太原,以图一统。当时他认为破北汉势如“以山压卵”,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在尽得北汉九州之后,仅是晋阳一隅,始终不能克复,只好退兵而去。北汉却以晋阳一城乘后周退却之际,尽复失去的九州。

晋阳堂,晋阳郡,随着景氏族人在明初大槐树下聚集后,又迁徙至全国各地,或是山东,或者河南,还有河北,一步三回首,他们都记住了,大槐树,晋阳堂,口口相传,可能即使不是从山西出去的景氏族人,也号称晋阳堂。晋阳堂就成为景氏家族总堂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