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有一句广告:我在阆中等着你。这句话可谓勾魂,加之我有在蜀地客居,让我不得不到阆中一游。
嘉陵江边,远远会看见一座楼,宏伟而壮观,这就是阆中标志性建筑之一---华光楼,被称作“阆苑第一楼”。华光楼建在唐朝滕王元婴所建的南楼旧址上,明朝嘉靖中还称作南楼,而镇江楼、华光楼都是后来取的名字。华光楼是阆中的标志性建筑,根基稳固,文化积淀深厚。它横跨大东街南头,位于上、下华街之间,临嘉陵江,正对南津关古渡。是一座过街门楼,三重檐,歇山式盔状屋顶,盖翠绿色琉璃瓦,脊饰相当繁复,重脊套人、兽、鸱吻,正脊宝珠形顶高达三米,楼身通高三十六米,四柱直木,全系木结构,各层装花窗,十二个飞檐凌空,宝顶摩云。内有梯可以层层攀沿,四周游廊挺出供人凭栏,更有诗文匾额供人赏叹。
穿过华光楼,我立刻就被这座小城浓郁的古代气息吸引住了。我在小城狭窄的街巷中穿行,一座座造型古朴的明清民居,次第映入眼帘。他们居住在祖先遗下的有着精美花窗的古宅里,真是让人羡慕。
据史书记载,战国中期,崛起于渭河流域的秦国,为巩固其战略后方,先遣兵攻陷蜀国,继而马不停蹄,移师东伐,灭掉巴国。阆中作为巴国的曾经国都,是这一页历史无言的见证者。
使我感兴趣的是,今天的阆中还保留了多少其巴人先祖的遗风。倘佯在古城街面,忽然遇见一群带着奇特面具跳舞的人群。他们跳的这种舞蹈当地叫做“巴渝舞”,据说,戴着这样鬼气森森的面具跳这种舞的巴人后裔,四川其它地方是看不到的,受此感染,我也情不自禁地参加了舞蹈者的行列。夸张的面具,动作粗犷的舞姿,幻化出古代巴人亢奋的生命张力……
穿过一座座明清建筑,我来到久闻大名的阆中“张飞庙”前,抬着一望,只见大门上方“汉桓侯祠”四个大字历历在目,大门右边还有一通刻有“张桓侯祠”的古碑。怀着崇敬的心情,我缓步走进门内。
作为中国人,一定都熟悉张飞这个人物形象。张飞就是阆中的一张名片,阆中牛肉也因命名为张飞牛肉而闻名。而历史上的张飞作为蜀汉朝廷的“国防部长”(他担任的军职是“司棣校尉兼巴西太守”),独当一面,镇守阆中达七年之久。相传张飞死后葬于阆中,后人为缅怀张飞,特意建造了这一气势恢宏的张飞庙。
进入庙内,我的目光应接不暇:威风凛凛的张飞塑像,“泽被巴西”、“虎臣良牧”、“刚强直理”等匾额,还有“夜战马超”、“义释严颜”等塑像,以及“敌万楼”等古建筑,一一从眼前晃过。看着庙内陈列的点钢鞭和丈八蛇矛这两件熟悉的兵器,我仿佛又看见猛张飞冲过烽烟,单人勒马长板坡前,一声断喝吓退曹操十万大军的英雄场面。
尤为珍贵的是,庙内还展出了一块1985年从嘉陵江中打捞出来的古碑,上面镌刻着张飞手迹《八濛铭》,字体娟秀,属汉隶八分体,据专家考证,铭文确为张飞手迹,记述了张飞的战绩,碑文为:“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于八濛,立马勒铭。”谁能想到,《三国演义》赋予张飞威猛形象的背后,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却显示作为文人如此纤巧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阆中是状元之乡,不但出过状元,还保留了全国仅存的一处清代考棚。科举时代,省一级设乡试考棚,相当于今日的高考试场,经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只有考取举人的学子才有资格进入京城考“进士”,从而踏上仕途。但当时的考棚是什么模样,据专家讲,遍寻全国,只有阆中才保留下这般原汁原味的实景。
走进光线暗淡的考棚长廊,端详着狭窄如牢房般的考室,想到一百多年前莘莘学子,为谋求一生前程,竟毫无怨言地屈身于此应试,内心对封建制度及其科举考试涌起一阵巨大的反感。
当然,古城阆中还有许多让我留恋的地方,川流不息的嘉陵江,源出山西老家的保宁陈醋,众多的红色遗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阆中,值得一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