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道德经>(三)不尚贤

(2014-08-29 07:44:36)
标签:

华夏文化

黄河文明

(三)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直译:如果社会上没有恭维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不显耀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

引申:

不搞偶像、不搞个人崇拜,少一点欲望,老百姓就不会争名夺利。 
  没有所谓的奢侈品、宝贝,老百姓就不会偷盗。 
  不激发人民的欲望, 就能使天下太平,政局稳定。 
  所以圣人的统治之道是, 让人民虚心谦让, 使人民填饱人肚子, 削弱他们的称王称霸的梦想, 强健他们的体力。 这样,老百姓就不再胡思乱想,他们就没有造反的欲望。那些有野心的人,也就不敢有所作为试图取你而待之。 
  那么天下就会垂拱而治。

老子的这套“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非常深远、意义非常重大。

                     启示: 看淡名利,无欲则刚

人刚出生来到世间时,本来身无一物。世上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然而,人生路上多诱惑,社会中有很多欲念很强的人,都把欲望视为人的本能,或把欲望视为人生中的动力,至于纵欲过度之后的危害却很少有人去反思。人有七情六欲,欲望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食欲,物欲,名欲,色欲,权欲等。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他的一生中也只能是一个私欲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而已。只有清心寡欲的智者才知道简单是福,平淡是真知足才能长乐。

中国古代的道德水准比较高,对与节欲,中国的古人留下了很多的至理名言:“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患生于多欲”(刘安)。“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而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乱生”(韩非子)。“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枉用,败身丧家”(司马光)。“养身莫善于寡欲”(孟子)。“人若不知足,贪欲浩无穷”(陆游)。这些名言都是劝诫人们不贪欲,不纵欲,不嗜欲,时刻保持欲望的道德底线,逐步做到少欲,寡欲,慎欲,制欲,节欲,最终达到“无欲则刚”的精神境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清朝两广总督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时期,亲笔手书的自勉堂联。每当读到他这两句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他远逝的背影,伟岸铁骨,宽厚胸怀,刚正不阿,浩然正气。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果能够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人生中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点轻松,少一点奢求,就能多一份刚强!人之大凡不“刚”,细究根源背后一个“欲”字在从中作梗。古人云:“心为形所累”,欲望越大,压力越大,欲望越强枷锁千钧。人一旦坠入“欲”的深渊,无法自拔,就会腐蚀心灵,堕落良知,以致成为欲望的奴隶。现实生活中为欲伤身,败名,丧节的比比皆是,利欲熏心的人永远无法做出品德高尚的行为,更无刚强所言。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里,要想真正做到没有一丝欲望和水一般平平淡淡毫无牵挂的确很难。但要想有一颗静如止水的心,必然需要先做到无欲。这自然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但也并非不可企及。节制之行生少欲之心,少欲之心造就少欲之行,少欲之行生无欲之心,无欲之心则心静如止水。心淡如水是生命褪去了浮华之后对生活的那些细微处的感动,只有用感恩的心去生活,才能在人生感悟中找寻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有洞悉了宇宙的真理与人生真谛的修炼人,才能做到不为“欲”所牵连,不为“欲”所迷惑,在物欲横流,权欲泛滥,钱欲盛行,色欲蔓延的浊世之中仍能保持心中的一方净土。

    人若无欲品自高,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洁清,不染尘泥。人无欲则刚,人无欲则明。无欲使人能在障眼的迷雾中辨明方向,也能使人在诱惑面前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清醒的头脑,人若无欲,品格就如苍松翠柏,任凭乌云翻卷,雨暴风狂,也能挺立世间,永不摧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