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路过上海,时间有限,朋友说,看看朱家角吧,下午火车误不了,客随主便。虽是初冬,但一路上尽是绿树浓荫,秀色可餐的旖旎风光,让人看了心情舒畅。一个多小时路途,便来到了这座江南历史古镇。
停好车,穿过
“半是水道半是街”的北中老街,远远的便看见一座桥。这桥名叫放生桥,桥不算很长,有六七十米,桥身是用石板砌成的,一级一级的堆了上来,扶手上石雕的小狮子远眺着河面。石级挺多,数了数,全桥有一百二十个台阶,奇怪的是,一边是五十八个,另一边是六十二个,并不对称。难道古人也师法自然?不苛求严格地对称。是呀,我们绝不能做自然的奴隶,当然要顺其自然了,我不禁肃然起敬。
站立在桥上,这时的天气阴沉沉的,整个古镇也是沉浸在一片雾之中。漕港河悄悄,河面如同一面平镜,似乎还纠缠着缕缕丝带,向的黄浦江流去,向大上海流去。岸上,排排垂柳,在晨风中摇晃,间或,几只小麻雀受了惊吓扑唿而起,并且呼朋引伴着。桥边有个小亭,叫放生亭。周围有几个阿婆阿婶,正在拿个小袋子,装桶里的金鱼呢。原来她们把鱼儿们装入,然后卖给游客们说,让游客放生积德,典型的江南生意人呀,只是苦了这些可怜的鱼儿了,这也是一道江南风景线了。
转向下边,便可以看到漕港河分出支流了,据说这河将流向黄浦江,之后再入海。下面两岸全是房屋。一边就是最有特色的明清商业街--北大街了。还有几座小桥,若隐若现的藏在青瓦白墙,酒旗朱栏之中,那屋后还有些小码头,其中有个码头有人在洗衣,这分明是一幅最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图。
走下放生桥,向右一拐,便是北大街了,这是上海保存的最完好的明清商业街,古时便有“长街三里,商铺千家”之称。轻踏上沉实的石板,漫步在街上,不由自主的脚步便放慢了。街道,曲径通深,视线不远就被房屋挡住了。街道狭窄,最宽处也不过三米左右,一般都是在二米左右,最窄外两旁的屋檐已经快磕在一起了,抬头只能看到一丝天色。那儿就叫一线街。街道两旁,一间间铺子都是那一块块朱红色的木板做的门面,有的已经开了,有的还闭着。
这里一些百年老店很有味道。其中一间是从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一直经营到现在的原样老店--童天和国药号。大门是两扇墨黑墨黑,门面上布满了呈棱角形的铆钉,锃亮的铜门环,门开着,一进去,却是一个小天井。两边还有假山,再过去,才是又一扇门,尚未进门,一股股浓郁的药的昧道扑鼻而来。一张长长的柜台,一个一个的抽屉,抽屉外贴着中药的名称;还有一个一个的瓷瓮,就摆在上面的,不知里面装着什么牛黄狗宝的。外面有两个人,正让柜台里的一个老师傅称着药材。柜台上,有个电话,还有把算盘,还有些包药材的牛皮纸。再进去,有个木台阶可以盘旋而上,问了问那旁边的阿姨,她说上面是药材的仓库,谢绝参观。
路是明清路,店是明清店,楼是明清楼,人却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谁也无法改变。
漫步在北大街,有些让人不知身置何处了。街上看不到多少现代的东西,便是电线,也全部用竹筒包起来了,空调,垃圾筒也是用木头包着,大概,他们是想尽量维持着这儿的外观,并想让现代的东西与之古色古香协调吧,这也师法自然了。
天下起了小雨,一路上没有多少游人,偶尔有一两辆人力三轮车,边敲着铜铃,玲玲的响着。让我感觉最好的莫过于可以随便参观,这儿这么多的商铺,店主也习惯了这儿的游人,走了进去,他们或者把灯打亮些,向我们点个头,一笑,并不说什么,然后做自己的事,或者在刺绣,或者在掸灰,或者在雕刻,或者在画画。直到游人们在看中了什么,他们才过来招呼。声音也是不温不火的,亲切随和。
走下泰安桥,圆津禅院就在眼下了。似乎并不是很大,里面有座飞檐翘角的塔楼却是比较显眼。院门前是那迎风的木幡,上写圆津禅院四字。墙是黄色的,几个大大的南无阿弥陀佛就在眼前闪忽。
转过外院,便能看到主殿--三圣殿了。殿前一个灯烛架,一个香火鼎,鼎里面香烟缭绕,四处弥漫,沁入鼻端闻起来很舒服。鼎右旁有个井,井名涌月,有个小小的石栏围着,非常的精致小巧,石栏上架有一个木辘轱,缠着井绳,一边自然是连着个小木桶,木桶是松木做的,看起来很清新,就放在石栏上。我走过去,才看到那井,井圈小小圆圆的,如同一个小鼓,向下一看,一直下去都是这么小小的,水面离地并不远,我便把木桶放下,那井比木桶大不了多少。我摇着辘轱,到了水面,折腾了半会,才装上半桶水,于是忙摇上来。可是,木桶竟然一直在漏水。到了上面,才有一点点了,赶紧用手接下来,尝了尝,微微,有些清洌!殿内有好多人,殿内的菩萨自是宝相庄严。
然后转过三圣殿,便到了后面的清华阁了。阁有三层,建于康熙年间。一楼是个千手观音镏金象。转上二楼,是个观音塔。一角有个小桌,让着几本佛经,我翻了翻,再看看观音塔,我没有下跪但我了个揖,却没许什么愿。我想,只要心诚,谁都可以成佛。
上了三楼,一个大钟挂在正中央,钟下一个罗汉。撞撞钟,算是履行职责吧,也不枉来一趟。站在楼上,四下眺望,整个古镇尽收眼底,细雨朦朦,小舟悠悠,青瓦白墙,回廊迂道,真令人心旷神怡。
江南的古桥极多,这儿也不例外,游览中,一座座桥横在河汊上,令人叹为观止,放生桥在朱家角放生桥是醒目的,不过,我倒觉得平安桥最有意思,也最有意义。这是一座石桥,不长,上面有两根木栏杆已有些许腐朽味道。对于平安桥呢,当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桥身的石板很薄,人一走上去,便会发出声响,那声音,清清脆脆的,好象在嚼着一个个的豆子。来回走着,那声音一直延续着,以前人过此桥时便以此声音来报平安,所以叫平安桥。而另一种说法是,这桥为当年戚继光追倭冦军时所搭,后人为纪念他,曾经叫戚家桥,但由于戚家军保家卫国,保一方平安,老百姓称之为平安桥。我相信后一种说法,戚继光,抗倭英雄,使得几百年日寇不敢再光临中国,绝对有纪念意义。
还有一座桥,叫廊桥,则比较精巧了,木结构的。上面还有个遮风遮雨的小亭子。我不知道,这里的廊桥,可否有遗梦!走在上面时,一只乌篷船行过,看着神情泰然撑杆船夫,看着一个个面露欣喜的游客。正是江南烟雨色,不是梦中旧时人。
对江南园林我情有独钟,窃以为,古典园林大师,把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道家哲理引入到了园林的设计与鉴赏之中,追求的是形迹之外的清新、自然、淡雅、精巧、悠闲等情调。通过景观形象,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浮想联翩,妙趣横生的精神世界,这是古人与今人的对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朱家角是江南古镇的代表,是明清江南商业繁华的记录者,一个个商铺,一只只乌篷船,一条条街道,上海最古老的邮局、便民药铺等等,无不在诉说着这里发生过的曾经故事。
走在朱家角,我惊诧于在大上海竟然还有保存的如此完好的江南古镇,它似是小家碧玉,清秀瑞丽;又好似一杯清香诱人的花茶,包含着款款深情,值得世人回眸一顾。
喧嚣中寻求一份宁静,朱家角是一个好去处。
2012年12月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