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东历史)闻喜的味道

(2011-12-25 16:34:22)
标签:

文化

分类: 河东历史
     闻喜县历史悠久,县名在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就已确定,至今沿用了将近2100年。中国的郡县制起源于秦朝,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距离闻喜的命名只有110年时间。改名的原因,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在河东荣河(山西运城万荣)祭祀完后土,正在巡幸河东桐乡,得到降服南越国的喜讯,遂改左邑桐乡为闻喜。
    
《汉书》所谓左邑桐乡,是指左邑县和桐乡县,还是指左邑县属下的桐乡呢?历史文献看法不一,各本闻喜的旧志也各持一端。
    
根据《汉书·地理志》,河东郡下,左邑、闻喜并列,班固自注秦置二字。也就是说,汉代河东二十四县秦朝就已设置,左邑、桐乡也不例外。据此可以认定,汉武帝所改桐乡,当时便是一县了,而唐代颜师古注释《汉书·武帝本纪》说:左邑,河东之县也,桐乡其乡名也。与班固自注大相径庭。因为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注释自然比唐代颜师古可信,所以杨深秀认为颜师古的注释是错误的。
    
这就是说,闻喜本是左邑和桐乡两个县,后来才合二为一。依《水经注》,左邑县城距古曲沃城不远,就在今县城。而桐乡则应在今东镇一带,杨深秀认为在今裴村。以现有资料看,这一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既然左邑是相对于安邑而言,其位置自当与安邑相邻。桐乡既与左邑相邻,自当在今东镇一带。再说桐乡之由何而来?很可能是董泽之的讹传。裴村地处交通要冲,古为裴城,其建设规模也应该较大,作为县治之所,自然是合宜的。
     
东汉左邑入闻喜,从此左邑与闻喜合二为一,一直至今。当时闻喜的境域比现在大多了,包括今稷山的一半(汾南地区)和夏县、绛县的一部分。一般分析,左邑县并入闻喜后,闻喜县城便迁到左邑城,即今县城之地。
    
  南北朝时闻喜县城一度移于柏壁。柏壁在今新绛县城西南10公里处,应在当时闻喜疆域之内。因为县治设于疆外的可能性很小。
     
 隋代闻喜县城移于甘谷,即今东镇,可见东镇在当时已成闻喜的重要市镇。从隋朝立国到唐元和十一年刺史李宪创建闻喜城,相距240余年,闻喜县治在东镇。
    
  唐元和十一年(815),刺史李宪创建闻喜县城,县城置于原左邑城,即今县城,至今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了。此时的闻喜境域与现在已相差不大。早在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因建立高凉县(今稷山),遂将汾河至北塬地区划了过去。太和十八年设立夏县,又将闻喜南部部分地区划去。
    
  闻喜县城城墙长5里又16丈,高27尺,护城壕深2丈,宽3丈。城墙的位置,东城墙在今体育场路西侧,北城墙在今太风路南侧,西城墙在今西湖路东侧,南城墙依涑水河而建。今环城路大体就建在昔日的护城壕上。
    
 城墙原较简陋,开有东西南北四门。明正德年间加修了城楼和月城,也就是在城门前加筑一道半圆形的城墙,以护卫城门。东城门建在县城东南角,其他三门基本在正中。明代嘉靖年间又在县城西南角开设了水西门,俗称小西门。这样5个城门有3个靠近涑水河。这首先是为了取水方便。闻喜城浅层地下水苦涩难饮,居民用水来自涑水河。另外,当时从侯马经闻喜到运城的官道,也紧靠涑水河。城门靠南,也方便了交通。
    
  明嘉靖年间在城墙修筑了敌台36座,崇祯年间又增修了东西二角楼。由于风雨侵蚀和战乱,原来的城墙又纯系土筑,因而时常发生损坏,不断重修。明代崇祯年间砖包了东南二门,清代乾隆二十年知县言如泗土筑砖砌城楼、城门和城堞,五座城楼各宣两块门匾。东城楼写着晋国旧都环条带涑,南城门写着香山浮翠涑水绕清,西城门写着紫金映辉红鹤遥瞻,水西门写着西达秦关地控平蒲,北门写着凤塬在望峨眉拱秀5座城门10块匾,造语清雅优美,饶有地方特色。建筑上焕然一新,县城于此蔚然可观。
    
   县城北门外有后稷庙,俗称稷王庙,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9),明嘉靖年间及清康熙四十三年两次重修。庙门座北朝南,正殿12间,左侧圣母殿,右侧龙王殿,各三间;享堂、乐楼、大门各三间,四周围墙200余堵,是个规模相当大的庙宇。稷王庙边是真武庙。
       
县城水西门外涑水河边,红鹤楼与回澜塔对峙,回澜塔高九层,额题回澜砥柱,奎壁煌煌,铃铎袅袅。塔今仍在,只是底座被河泥掩埋。红鹤楼高三层,石堤画榄,完美而壮丽,因曾有红鹤在此筑巢,故名。红鹤楼边有太王庙。西门外有裴赵坊,太子寺,南门外河对岸有汤王庙、关帝庙、龙王庙。
      
县城内东北角为文庙。文庙建于宋咸平四年(1002),历代不断缮修。元大德七年(1304)地震时大殿倾塌,此后不断重修,到明洪武十二年(1380)终于恢复旧貌。文庙主建筑为大成殿,大成殿前两庑各16间,戟门三间,另外还有泮pan池、棂ling星门、明伦堂、传道斋、授业斋、崇圣祠、尊经阁、敬一亭、九龙壁等建筑。文庙内有古柏21株,相传为周柏,苍郁古劲,十里外可见,是闻喜八景之一。
      
县衙在城中间,在今广场、城关中学,今县委机关则为粮仓等公用设施。县衙内主要建筑有大堂5间、东西两排各科用房各9间,有柜廊两排四间,是收粮之所;东侧有迎宾馆。大堂之外,还有二堂三堂各3间,四堂五堂各5间。另外还有后楼、君子亭、继声斋、检身书屋、学修堂、圣谕坊、戒石坊、吏舍、仪门等建筑。这是清乾隆年间县衙的样子,历代规制是不大一样的。
    
   县城中部今工商银行处及其后边是杨园。杨园原是杨永宁的书房,后来扩大,围山凿池,亭榭花木,郁郁葱葱,成为县城里一座园林建筑。杨永宁是县城人,明末进士,清初历官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今大礼堂处则为叶家专城。专城内房舍鳞次栉比,是一座大型古代庭院。专城,常有人写作砖城,误。古乐府《陌生桑》即有三十侍郎中,四十专城居之句。
      
另外,县城里的公用建筑有:城隍庙,在今新开路北段;吕祖庙,在进东街小学对面;后土祠,在中街北侧。
      
试想当年县城模样,城门与角楼交耸,城墙如齿轮起伏,护城河水平如镜,城南楼与塔巍然入云,与城墙夹河对峙,涑水河清流滚滚,日夜不息,是一副引人入胜的景致。如今这些古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剩文庙大成殿一座。
      
闻喜城之所以临涑水河而建,显然是为了用水的方便。但在取得这个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不断的水患。县城地势低下,排水不利,是历代解决不好的一个难题。特别是为防涑水河冲垮岸边道路,只得在河岸修石堤防水,名西关石崖,屡塌屡修,颇费工力。为防城北雨水冲进城内,同时使城内之水能及时排泄,便在城外挖池三个,以解水患。最大的水池在城西南,十余亩大,深丈余。明万历年间,蓄水池渐渐淤平。这时一遇大雨,各路雨水齐注城外,漂流房舍人畜汪洋澎湃,若江湖然。居民家中灶头产出青蛙,淤泥陷没马小腿。明万历二十二年(1595),知县乔允升在城内修下水道一条,自梁家巷起至大西门,长约300步。万历三十一年,知县乔家栋到任后见大雨天城外积水甚广,居民在雨中号哭达旦,于是冒雨勘察,在大西门外挖排水渠,沟壁砖砌,沟顶盖上石板,石板上又凿了小洞,以利排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患,人民感戴不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