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扬雄 及《河东赋》

(2009-12-23 17:46:42)
标签:

黄河文明

河东

华夏

文化

运城

分类: 原创散文

   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山西运城万荣)。既祭,行游介山(孤山),回安邑(运城东),顾龙门(运城河津),览盐池(运城死海),登历观(中条西历山),陟西岳以望八荒,迹殷周之虚,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罔,还,上《河东赋》以劝,其辞曰:

  伊年暮春,将瘗后土(万荣后土祠),礼灵,谒汾阴於东郊,因兹以勒崇垂鸿,发祥ㄨ祉,钦若神明者,盛哉铄乎,越不可载已!於是命群臣,齐法服,整灵舆,乃抚翠凤之驾,六先景之乘,掉奔星之流旃,矍天狼之威弧。张耀日之玄旄,扬左纛,被云梢。奋电鞭,骖雷辎,鸣洪钟,建五旗。羲和司日,颜伦奉舆,风发飚拂,神腾鬼走;千乘霆乱,万骑屈桥,嘻嘻旭旭,天地稠敖,簸丘跳峦,涌渭跃泾。秦神下,跖魂负;河灵矍踢,爪华蹈衰。遂臻阴宫,穆穆肃肃,蹲蹲如也。
  灵祇既乡,五位时叙,玄黄,将绍厥后。於是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介山(运城北孤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於龙门(河津)。洒沈於豁渎兮,播九河於东濒。登历(历山)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以经营。乐往昔之遗风兮,喜虞氏之所耕。瞰帝唐之嵩高兮,隆周之大宁。汨低回而不能去兮,行睨陔下与彭城。南巢之坎坷兮,易豳岐之夷平。乘翠龙而超河兮,陟西岳之青。云霏霏而来迎兮,泽渗漓而下降,郁萧条其幽蔼兮,翁泛沛以丰隆。叱风伯於南北兮,呵雨师於西东。参天地而独立兮,廓荡荡其亡双。
  遵逝乎归来,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建《乾》《坤》之贞兆兮,将悉总之以群龙。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敦众神使式道兮,奋《六经》以摅颂。逾於穆之缉熙兮,过《清庙》之雍雍,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既发轫於平盈兮,谁谓路远而不能从?

 

杨雄(前57--公元14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杨雄一生经历了西汉未年的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婴和新朝的王莽几个皇帝,既是有影响的政治家,也是成就卓越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因为他为人简佚,不看重富贵,一直没有做成大官,但他却尽情地发挥了自己的哲学和文学才能,成为一代名士。他在山西运城,当时称为河东郡的游历,以及所作的《河东赋》,为河东历史文化增色不少。
   杨雄的祖先是伯桥,伯桥在受姓前不姓杨,是唐室晋国的后裔,因周室封他采邑于河东的杨地(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他的后人便以杨为姓。杨地本是商朝时的易国(根据甲骨文记载),因得益于汾水滋润,遍地杨柳成林,易字+木字,周朝初年成为姬姓的杨国。后来被强大的晋国兼并。到晋国后期,异姓大夫形成的大家族相互倾轧,杨氏家族力量微弱,已经失去昔日辉煌,为了保存自己,分别外迁他地,其中一支逃避到了楚地巫山安家落户。楚汉相争之际,杨氏家族又潮长江而上,移居到了四川巴江州。汉武帝元鼎年间,又一次避仇外迁,沿长江而西,住在眠山一带。从此这支杨氏就以农桑为业,直到杨雄。
   杨雄不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是着意于博览群书。成年之后的杨雄为人简易佚荡,不拘小节,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谈,于是沉静于默而深思,著书立说。杨雄一生不汲于富贵,富贵也远离于他,不戚于贫溅。尽管家产很少,没有多少积蓄,但毫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如果不合意的人,任何富贵之人他都不去结交。
    杨雄尤其喜好辞赋,并深受蜀地同乡司马相如的影响。汉赋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屈原之赋,而屈原辞赋中忧国忧民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杨雄的辞赋精神。汉成帝恢复祭祀甘泉畤(zhi)和河东万荣后土祠,有人向汉成帝推荐了杨雄,说他的辞赋与司马相如有相似之处,而司马相如在世时,就以为汉武帝作赋而知名。此时,汉成帝也想效仿武帝的做法,要求杨雄以作赋的形式记载他的政治举措。于是,就在汉成帝永始四年(前9年)正月,杨雄写下了《甘泉赋》。甘泉畤本来是秦朝的离宫,汉武帝时用以祭天,大加扩建,但到汉成帝时,由于多年失修,已显调弊之状。杨雄看出汉成帝有重修之意,而一动工,必然严重劳民伤财,所以,在他的《甘泉赋》中,表面上是极言甘泉畤当年的豪华,并似甘泉畤比作天宫,实际上是讽谏此类工程的奢糜。幸亏汉成帝也看出了《甘泉赋》的用意,并接受了杨雄的讽谏。
    同年三月,汉成帝又决定祭祀河东后土祠,并率领群臣横渡黄河,到达汾阴(今万荣),祭祀后土祠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巡游介山,然后又绕道安邑(今山西运城),到达龙门(今运城河津),游览这里的盐池(运城)。随后汉成帝又登上了传说中的舜帝耕田的历山(中条山西),意欲追怀唐虞之风、殷周之际。言下之意,也想把当时的政治与上古治世相提并论。可是,在杨雄看来,与其临渊看鱼,不如归而结网,也就是说,治理好当前的政治更胜于缅怀古人的事迹。于是杨雄欣然命笔,写下了流芳后世的《河东赋》,用以劝谏成帝,希望在追观先代遣迹的同时,自兴至治,以实现上古皇帝的政治成就。
   杨雄撰写的《河东赋》,表面上是记叙汉成帝祭祀后土祠,游历河东的规模宏大的出行,并且把这样的出行与五帝三皇的丰功伟业相联系,但真实的用意是让现实中的帝王反躬自问:有没有与五帝攀比的心,有没有与五帝三皇一样的行?当真是表现了一位学者的社会责任感。此后,顺着《河东赋》的思路,杨雄又写下了《校猎赋》和《长杨赋》,还是劝谏帝王收敛其奢靡之心,更多地关注时政和民生。
    杨雄死后,当时的著名学者桓谭认为,《河东赋》必然会流传后世。因为杨雄的作品“文义至深”,完全可以超越诸子百家之论,到了合适的时代,一定会受到明君贤人的赏识,成为传世之作,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桓谭的远见卓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