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系河东

(2009-02-01 17:19:15)
标签:

华夏文化

华夏历史

河东

文化

分类: 河东那些事

              你知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条船哎?
              几十几条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梢公唉咳把船儿搬?
              我知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条船哎!
              九十九条船上有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梢公哎咳把船儿搬。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浩浩荡荡流淌着绵亘万里长河。水之灵,地之气,孕育繁衍了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千百年来,河东,这方地处黄河中游的沃土,物华天宝,人杰地 灵,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喜剧。长久的文明积淀,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异常浓厚、丰富和色彩鲜明的河东文化。可以说,中国的历史 有多么悠久,河东文明的渊源就有多么深远;太行吕梁的黄土有多么厚实,河东文化的蕴藉就有多么深邃。

    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传说中“平阳都蒲坂,都安邑”,都在这块土地上。上古时代女娲氏炼石补天、神农氏尝百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等均发生于此。
     河东地区历代名臣良将辈出。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名将李牧、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霍光、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唐代名将尉迟恭薛仁贵、宋代宰相司马光、名将狄青、明代重臣王琼、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均诞生于此。
    河东地区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中国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法显、隋代大儒王通、唐代诗人王勃王翰王维王之涣王昌龄卢纶柳宗元司空图、元代杂剧家白朴郑光祖、近代文学家赵树理等,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的家乡,就在这片黄土地。她是中国“三大神明”(在民间,吕洞宾是一位与观音菩萨关公一 样妇孺皆知、香火占尽的人物,他们合称“三大神明”)之一吕洞宾的故里,也是黄河几字型滚滚东流大拐湾的地方——河东大地。记忆中,童年时常约伙伴们到黄 河边嬉戏玩耍,到永乐宫去旷课神游,那古朴瑰丽、神圣庄严的殿堂,似乎总是在诉说着尧天舜日的太平盛世;蜿蜒而过的黄河水,又仿佛在讲述着女娲补天、大禹 治水、司马光砸缸……,这些千古流传的故事,一切的一切,依旧萦绕在我的脑际。
    从古至今,尽管河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一直在全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如今世人的心目中,大概除了黄土、风沙与煤炭,似乎就剩下贫穷、落后与封闭了。这,是极不公平的。
    这 些年来,走南闯北曾遇到许多外地朋友和几个外国朋友。使我感到诧异的是,他们知道中国的许多省份,但是对河东的了解却几乎是零。2005年一个朋友家遇到他在法国留学的孩子与几个 法国朋友,谈论时,一位名叫大维的,他就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是第一次听说河东这个地方。当我介绍了河东的文化背景后,他不禁为这样一个曾经创造了伟大文明 却又不为世界所知的河东而感到深深遗憾。几天后,他们与我一同到了芮城,看到永乐宫的壁画时,他的舌头总吐的很长,大拇指总是高过头顶地 叫:“That's cool!That's cool! ”
    洋朋友“无知”也就罢了。问题是国人对河东的印象大抵也是模模糊糊。在北京,人们谈起来总觉得上海、广州近在咫尺,而相距只有二百多公里的河东却似乎很遥远。
     许是经常在外地的因素,常遇到他乡人对河东人的不解与刁难,一种排外与鄙夷,其不知也许他们的祖先就是我们河东人,我常对他们说:看看你们的脚指甲是不是小 脚指两瓣,是两瓣就是老家的根,河东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河东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 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 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 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 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河东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 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最让人感到赧颜的是河东人自己,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即使置身河东,也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我曾问过我的女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传颂千古的佳句出自何人之手,此人是何方人士,她仅知道作者叫王维,却不知这位王翰就是河东永济人氏。而且听她的口气,河东怎么可能产生出这样 有名的诗人,孕育出这么优美的诗句!这不由得使我深感沉重和酸楚。
    难道这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一代对河东的认识吗?我心里禁不住涌起一股极其复杂,似乎不吐不快的情感,并逐渐萌发了为故乡写一点东西的想法。这个东西不 是单就文化论文化,而是试图写出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不是单就历史写历史,而是探求历史所寓积的深刻道理;不仅是写给书斋里的文人,而且也写给普通百 姓,使世人能够认识到,河东的确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活水。不了解河东,就无以知晓华夏文明。我希望所有的河东人,中国人,乃至普天下的炎黄子孙,都能够理解河东,热爱河东
    想写是一回事,真的动手写,又是另一回事。提起笔来,云烟深处的过去和活生生的现实,顿时扑面而来。上下五千年,往今多少事,强烈的时空限制,今人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尽绘河东历史文化演进的轨迹。
    步入书海,古今中外有关河东的文献繁若群星,典籍卷帙浩如烟云,怎样采撷前辈学人的丰硕成果,汲取精华,由博返约,并从他们的世界里走出来,以尽可能新颖的 方式,把握历史的脉搏,真让人感到力不从心,颇费思忖:史实铺陈太多,唯恐流于浮光掠影,难以把握河东文明久远精深的底蕴;哲理思辩过密,又怕失之空洞偏 颇,不能包罗河东文化宽厚博大的内涵;追昔抚今,浮想联翩,仍难以诉说出上下五千年的沧桑黄土情。真是有几分剪不断,理还乱……
    黄河文明源河东:黄河千里,河东居中;华夏文明,植根河东。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河东”。
    自古河东多名将:关羽、卫青、薛仁贵……。
    根在河东:“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佛与道:七彩灵光,神秘文化。
    诗与画:五色缤纷,文气沛然。
    河东雄文:磅礴气势,写尽千秋万古情。
    戏曲摇篮话三晋:村村有庙,庙庙有戏。
     河东民俗:原汤原汁,浓烈古朴。……
     构思如此,然而,内心却未见轻松。倒是触发了太多的思绪,更深的话题。惆怅之情,也似波澜迭起,层层涌来,颤人魂魄,撩人心弦:
     河东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主要的发祥地,而今却仍有那么一些神农的后裔、尧王的子孙在为温饱而奔波,为安居而奋争;
    曾几何时,河东大地书院林立,学风蔚然,而今,还有流离失学,渴望读书的“山里娃”,竟每每使人潸然泪下;人才流失、人才匮乏也早已不再是新鲜话题; 
    文化传统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正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所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最悠久的 文化传统之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唯一的,在同一地区,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统,任何一个几千年的传统,任何一个几亿人的历史背景,不可能纯粹是 好的,其中有许多复杂成分,对此是要讨论的。
    如果我们能够正视传统文化中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摈弃其糟粕,承袭其精华,那么,河东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终将会焕发出更新的活力。因为,恰是我们今天的河东儿女,从煤海深处输送着共和国经济腾飞的血液,在黄土地上托起了新农业文明的曙光,像通往各地的高速公路,正在穿越群山峻岭的一条条隧道、一座座桥梁,迈出山西南大门,必将把河东带到更加诱人的远方。                          
   是啊,河东文化,一番梳理,并非为了流连古旧的历史遗迹,也不是猎奇消逝的尘烟云影。只是因为我们根深情浓,血脉所系。
   相信对这片土地的拳拳挚爱,依依眷恋,必能唤起河东赤子的携手同主。相信河东定会从历史的沉寂中再次崛起。
   骄傲的昨天,奋起的今天,辉煌的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