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直根)“河佬”本是“河东佬”。
(2008-10-03 10:55:01)
标签:
河东文化黄河文明文化 |
分类: 河东那些事 |
何谓“河佬”?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漳 人与虞、汀、潮、循接壤杂处”,“常称城邑人为河老,谓自河南迁来,畏之。繇陈元光将卒始也”。这就是说“河老”人是直接由河南入潮定居的“中州之民”,始自唐初到潮、泉一带平“蛮僚”之乱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所带将卒。50年代出版的潮汕《新字典》、香港广泰书局印行的《潮汕新字典》都取顾炎武的说法来注释“河佬”。
饶宗颐先生在40年代主编《潮州志》的时候,对“河佬”人进行过一番考证,并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河佬”的确是指直接(即不经由福建)来自中原一带的士民,也的确是始自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将卒之入潮定居。但是,他认为所谓“河佬”并非“河南佬”,而是“河东佬”。饶宗颐的这一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据记载,陈氏当年所带将卒共有二批,首批为陈政率领的5600名的府兵;第二批为陈敏、陈敷(陈政的二位兄长),所带援兵军校共计58姓。这就成为中原的旧族继秦朝谪戌和西汉余善所带 8000兵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入潮定居。所以,将陈氏及其部众视为潮地汉人先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确是没错的。但是,陈氏及其部众主要是河东人,而不是河南人,如陈氏本身就是河东人氏。河南《光州志》说元光为光州人,那是牵强之说。唐时光州不属河南,而属淮南。如果元光是光州人,为什么不称“淮老”呢?《揭阳县志》说元光“先世家颖川”,不悉何据;“先世”一词,也十分含糊。其实,早在唐朝时,林宝就在其所编的《元和姓纂》中载明:“鹰扬将军陈元光,河东人。”此后,宋朝朱翌《威惠庙记》也说:“陈元光,河东人。”
那么,河东究竟是什么地方呢?就是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临汾。这在《辞海》、《辞源》里面都有明确的解释。如《辞海》的“河东”条说:“河东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今山西省”。《潮汕新字典》等字书将“河佬”人释为来自河南东部,应是对“河东”一词的曲解。
此外,《漳州志》的陈政本传,还谈到陈政屯兵云霄,曾渡绥安溪。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饮,深情地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潮州大巷的《陈氏族谱》也谈及陈政在唐太宗时,曾率领五万精兵,攻取霍邑、临汾等地。上述上党、霍邑、临汾都属古河东郡,足见陈氏父子与河东关系的密切,正是其为河东人的有力佐证。
根据唐朝就近征发,战时为兵,平时务农的府兵制,陈氏所率将卒,无疑也多为山西人。如陈政的副将许陶与陈元光的副将许天正父子,就是山西太原人。许氏族谱虽有“望出汝南”之说,但温廷敬已在《许申传》注解中指出:汝南许氏自许邵、许慎之后,已无所闻,仅存唯有太原一支。又据考证,许陶之父许克华,曾助李世民征讨临汾等地。可见,至迟在许天正的祖父辈,许氏即已定居山西了。近年,有专家认为,陈政、陈元光父子之部众不可能远自河东一带,万里迢迢,浩浩荡荡地带到闽南、粤东,因而疑为是就地招募之兵。但考诸历代用兵,均是如此,秦、汉的伏波、楼船之师,就是例证。而且,唐初潮州一带人口稀少,充其量也不外 4000多户,根本不可能招募到那么一支陈氏大部队。即便为就地招募部分队伍,也应是以河东人为主体的中原移民。
唐代由河东入潮者,还不止是陈政、陈元光之将卒。如释维俨,本河东绛县人,抵潮阳西山师事惠照。东津刘氏,也世居河东,于唐末迁居于潮。
正由于山西人曾经大量徙居闽南和潮汕一带,所以山西方言与闽南方言多有相通之处。饶宗颐先生就曾指出;潮汕的特殊声b、g二音,就是出自mb,ng;mb,ng二音仅见于山西的归化、太谷、文水、兴县、平阳等地。这也可证明陈氏及其部将主要来自山西一省。
但这并不是说,“河佬”人之中没有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的部众就当有不少河南人。所以,确切地说,“河佬”应是直接由中原入潮定居的河东人以及河南人的统称;更不是说,入潮定居的“中州之民”没有河南人。如上面所述“福佬”一系就以来自河南为多。由于唐代而后,潮汕汉人多迁自福建,所以河老一词也就逐渐混一于福佬了。
前一篇:中秋节系列传说
后一篇:华夏直根)黄氏源出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