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文坛)余秋雨,究竟错在哪?

(2008-06-06 07:32:45)
标签:

文明

情感

教育

文化

分类: 史论/随笔
      余秋雨,这位曾任过六年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后又打起背包走天下的学者,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个体文人,在历经八年来传媒最关注、最集中的评论、炒作、或者是批评批判后,终于身心疲惫的“突围”了。 余秋雨称“以后连文章也不写,也不再住在上海和深圳,到一个冷僻的地方,让他们继续骂去吧”。“大家终究会知道余秋雨这个不得不被十年骂声驱逐的人,是个非常善良的人,是个从来没做过坏事的人,一个从来没有伤害过人、招惹过人的人,一个在荒漠地区拼命行走的人。”

    从《山居笔记》到《文化苦旅》,从《千年一叹》到《行者无疆》再到《借我一生》,秋雨先生先是用一支巨笔,弹奏出文化散文的奇妙神韵,合弦出深邃的哲理与主见。尔后用嘴加上一双永不疲倦的腿,演绎出电视文化的“千禧之旅”。尽管萝卜青菜人各有爱,但不能不承认秋雨先生是近几年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人和学者,是“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第一人”。受秋雨先生作品浸润的众多读者中,绝大多数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先生的审美观,先生的品位和洞察力,传泽读者的恐怕远不止这些。从先生的贡献与其所著文章的瑕疵相比,每一个有良知的媒体工作者,都不应忽略大树本身的存在,都不应只把一双冷眼死盯在大树果实上的几只虫洞上。八年对秋雨先生的格外关注,媒体上大约有1700篇(不包括网络上的)文章与批评或批判有关,内容不外乎两点:“一个是历史问题,一个是差错。”所谓历史问题就是把余秋雨称为“文革余孽”,证据之一是余秋雨文革中曾是上海高校一个教材编写组的11个成员之一,是笔名“石一歌”的骨干中坚,被青年余杰指责为“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所谓差错则是上海滩上的《咬文嚼字》杂志刊发的词书编辑金文明老先生一系列针对余秋雨作品中文史知识差错硬伤的批评。前者是英气勃发锐气十足的北大青年才俊,后者是

满腹经纶一肚皮文史卡片摘了半书屋的辞书老编辑。一个是北京新锐,一个是上海顶真。一个要秋雨先生按照圣人的标准做人做文白璧无暇;一个要秋雨先生著书引述文史知识准确无误,类同工具辞书的条目释义。一个在北京谈“文革”叫忏悔,一个在上海既咬文又嚼字,挑毛找病。这样的待遇,唯真正的大家大腕才能享受,秋雨先生真的是很幸运哦。近十年来,中国文坛的文人如过江之鲫,又有谁享受过此种红遍中华的待遇?久坐聚光灯下,难免要被烤得流汗晕头晕灯。奉劝秋雨先生莫要太伤悲,莫要秋风秋雨愁煞人。其实,苦夏溽暑过后,秋风秋雨还真的是喜煞人也。

  作为一个作壁上观的局外人,不能不说出这出文坛“角力”的一个奇特现象。从余杰那篇痛责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的檄文,到金文明《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劲作,在批评余秋雨的同时,总是在文中埋下一丝希望余秋雨低头认错的引线,希望秋雨先生能公开承认错误,大家都有面子。秋雨先生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文化人,他明知这个引线的存在而没有去拔这根引线,结果招致的是更多地批评,讲他“死不认错”,斥他“死不改悔”。这其实构成了对秋雨先生第三个方面的批判与批评,这便被引申为道德与人品的缺陷或缺失。而这种离开正常文学批评轨道的道德的审判,才是最具杀伤力和破坏力的一种批判。离开原点最远,离事实的本质也就最远。等大多数人连实情都搞不明白时,众口铄金的效果便开始出现。在现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远没有普及的当代中国,传统道德的张力和魔法至今依然高高在上。这一点,大智若秋雨先生者,想必洞若观火。本来,秋雨先生的文章与其他同类同体文章的性质并无两样,亦不过是一种自我观察、自我思考、自我抒发、自我感悟之类的自主作文,不是当代《圣经》,也不是法律法规,红头文件。文章是好是坏,读者心中自有公论。苛求于大家名腕,恨不得让其文字字珠玑,心情自然很好。但人非圣贤,岂能无误?纵是圣贤,也有是非,求金足赤,求人完人,否则则扯上别的什么事儿,把你拉上道德法庭,杖击百二,让你屁滚尿流。如此一来,秋雨先生只能封笔了。写大文章生大气,写中文章生中气,写小文章生小气,不写文章不生气。这又何啻不是一种“突围”!

  余秋雨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自打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位置退下后,几乎不参加任何会议,连手机也没有(不是买不起)。自称是“全国拥有最多个人可控时间的人”,被称为是“公共知识分子”。八年来对他的反复鞭挞是文化类报刊的重头戏,用秋雨先生自己的话说,“开骂的阵地是传媒,被打击的是个体文人”。不论批评叫骂还是谴责鞭挞,这众多的文章都是在文学批评的名义下进行的。排除掉炒作名人引发的媒体自身的利益效应(发行量上升,广告量增加)不谈,单是挑战权威向名人叫板骂明星成名人的个体利益效应,近十年来成全了多少无名之辈?炒明星不像炒股票,没有风险回报又高,大家伙一窝蜂抢着上,争着发,你讲三分他便讲七分甚至编到八分九分,你描蓝他抹黑谁越能把一个余秋雨整个儿抹黑便越能叫座。以致文学批评离文学越来越远,离污水越来越近。媒体在文学批评中的“保持中立,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这些媒体操守被一脚踢远,越是危言耸听越是有媒体敢抢争先,今天发一条“余秋雨认错道歉”,明天又来一条“余秋雨并没有认错拒绝道歉。”名人成了专为媒体救版救刊跑龙套的大活宝,读者成了被媒体玩弄于股掌的爬竿猴子。对此,余秋雨先生有话要说,对“那些批判我的文化报刊提出七项质询”,从阵地战中“突围”,从媒体的围追堵截中“突围”。

  突围是一种生存方式。封笔也是一种生存方式。长久的曝烤于聚光灯下,毕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秋雨先生,您退出文坛,隐身于冷僻之地,去舔疗自己的伤口吧,您有权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这文章,咱不写也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