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汶川地震河东华夏文化 |
分类: 河东名人 |
李冰是我国战国为魏国(山西运城解州)人,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点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岁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时节,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就是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岁修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岁修工程。清明节前,内江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对发源于蒙山的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组织百姓开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还对管江、汶井江、洛水进行过疏导,又引绵水出紫岩山到资中一带灌溉稻田。另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还在蜀郡修筑桥梁,在广都主持开凿了盐井,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冰千百年来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各地还修有“川主祠”,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李冰的传说
战国蜀太守李冰,名气响当当何人不知谁人不晓,他是旷世闻名影响最远最深的水利家。他与俩个儿子修筑的都江堰浩大工程,使蜀地沃野千里,堪称世界之最,被尊为“川祖”,那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川祖”是哪里人呢?专家近年来从方方面面考证,结论是河东盐湖区解州郊斜村人。
“说好解州话,行遍四川没麻达”这挂在解州人口中的话是有道理的。解州人把“鞋”读“海”(平声),四川人也同样,解州人称“解疙瘩”的解为“改”,四川人也是如此,要举的例子太多了,四川话与解州的一致性不是说明了李冰是解州人无疑了吗?由此可见,李冰父子在语言上对四川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解州是天下第一城,所处的河东地区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水利方面,或堵或疏,就产生两大影响人物鲧与大禹,而盐池水利的建设就是堵疏并举的千古典范,始于何代史无明载,而郊斜村人的观点是李冰没有外出前的杰作。都江堰,不过是李冰父子在蜀扩大战果而已。听听这口气的轻松劲儿,不也表明李冰是他们村里人无疑吗?
郊斜村南中条山山上的桃花洞,是郊斜村的旧址,洞不深,而在过去天旱时,盐政官员各色人等在这里上香祈雨,为啥?还不是因为李冰祖籍所在,李冰诞生之地之故吗。
那么李冰又是怎样外出的呢?郊斜李姓人说是随盐车出去的,由于盐车行在秦地,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故事,盐车被抢劫一空,他们父子三人觉得无颜再见河东父老就利用在盐池学会的汲卤打井的方法,在秦地到处凿井为业。后来得到秦昭襄王的礼遇,李冰吉人天相,懂得天文地理又识水脉,得到昭襄王的赏识,就派他为蜀郡守,那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常言说:“士为知己者死”,李冰正是这样的君子,到蜀地干出一番事业,就是报答昭襄王。他上任之后,主持修筑都江堰浩大工程,父子三人发扬大禹精神,比大禹更有过之,禹三过家门不入,而他们更是有家不回,都江堰举世皆知且不说它,而李冰开穿广都盐井的功绩,的确是受家乡地卤池汲卤工艺和秦地凿井实践的集大成的结果,不是也开辟了井盐盐生产的新纪元吗?可以说四川能成为中国天府之国,李冰就是主要奠基人,从他被称为“蜀祖”就可认同。
李冰在郊斜村凿井,发明的轳辘至今仍在使用,看看后人不知于何时发明的挂在井绳头上的,使水桶永不掉入井里的“三环套月”,也极具象征性,既表示李冰父子三人造福人类的共同心愿,又说明他们永远怀念家乡,永远与水在一起因为他们与水一样,是那样的至清至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