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游在曲阜

(2008-05-15 08:33:05)
标签:

华夏

黄河

文明

杂谈

分类: 原创散文
    在青岛读完海,阅海尔,览海信,喝青啤,我们就出发出发,既然是文化之旅,我们少不了看看孔庙,12日晚,我们一行来到曲阜。
     山东号称一山一水一圣人,中国有两个圣人,武圣人关羽在山西是我的老乡,主祭庙宇解州关帝庙我经常进入,前年我曾经来过文圣孔子故里,来到孔庙,再次感受儒家精髓孔子文化。
     次日一早,我们进入了孔庙。曲阜的孔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起,孔子的思想得到空前光大,成为后世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儒家祖庭曲阜孔庙成为列入国礼典的礼制庙宇。现存的孔庙为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移县城卫庙”形成孔庙雄踞城中的布局,清代建筑改用黄色琉璃瓦,金龙和玺彩绘,是我国礼制规格最高庙宇之一。孔庙正前面的“万仞宫墙”是曲阜正南门,古时只有皇帝及钦差大臣来曲阜祭孔时,才打开此门。现在我们却可以在此“闲庭信步”了。我们从万仞宫墙往北走不远便是孔庙,进孔庙的起点是一座牌坊,即“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坊为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的,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磐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像这样以褒扬孔子思想和为人的牌坊,在正式进入孔庙之前除“金声玉振”坊外,还有“灵星门”、“太和元气”坊等七座,大都是明代修建的。

   通过“至圣坊”,进入圣时门,这里为进入孔庙的验票处,因为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免票的优惠,我们亮出了身份证,便径直进去。从圣时门到奎文阁,中间要经过“壁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等,每座“门”都是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建筑,形同宫殿。“门”与“门”之间,是上千平方米的开阔地段,均以古青砖铺地,并整齐有序地种植着苍松翠柏,许多古松都在百年以上。虽然游人如织,但院落内却显得一片安静肃穆,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这恐怕是人们对孔夫子这位老先生油然而生的敬意吧!过了三道院落广场,到达“奎文阁”。这是一个结构独特的阁楼建筑,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吕二年(公元1191年)扩建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帝重新题匾额。古时候,以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后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故以此名。

  过了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十三碑亭是十三座亭子,内立有碑刻。据说孔庙内碑刻至少有2000多块,除有少量在院内其它各处外,大都立在碑亭内。十三碑亭是建在“奎文阁”和“大成门”之间,由于是在大成门之后逐代兴建的,空间有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了“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狭窄的难题。过了十三碑,在大成殿的南面是孔子讲学的“杏坛”。相传孔子在此处的一土堆上讲学,周围是一片杏林,孔子的72位弟子在此听孔子传授“六艺”。有名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在这里的对话纪录,不过现在的“杏坛”也是后人为纪念孔子而兴建的,与孔子当时的讲学无关。

杏坛的北面就是高大雄伟的“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建造时为五间,因孔子曾被封为文宣王,故称文宣王殿。到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大修时移现地并扩大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 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殿上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有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内设孔子塑像,并挂有多块匾额,最显著的是为后人最崇敬的“万世师表”和“斯文在兹”两块。而为游人赞叹不已的是大成殿外的石檐柱。左、右、后檐下18根石柱,皆为八菱形水磨浅雕团龙,每柱雕龙72条。

 

  过大成殿后,是寝殿,为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宫氏的监理祭殿,始建于宋朝,现建筑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修,内陈设简陋,且已显破旧。从左边厢房出来,有“孔宅故井”,据传为孔子当年的吃水井,井深三米。明中期以雕花石拦围护,内立明代“孔子故井”碑,井上有今人安置的铁丝网罩,以保护井水的清洁,至于是否真为孔子吃水之井,也无从考证。

从孔庙东侧门出来,不远处是孔府。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衍圣公”是孔子后裔的封号。为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封世袭衍圣公,后相沿不改。

 

孔府正大门一座三间五檩悬山式建筑,虽不是特别高大,但也比较威严,俨然是封建王朝时达官贵人的府邸。大门上面有竖写的匾牌“圣府”两个大字,据说是明朝严嵩所书。进大门后,是“重光门”,又称仪门,为明代建筑。旧时,此门只有迎接圣旨或重大盛典,才在炮声中打开。游人现在可以随时出入。过重光门后,接着是“大堂”、“二堂”、“三堂”,才进入内宅门。显然,这是封建时期一种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建筑。不过这些建筑与孔庙相比,相差甚远,在大堂内现仍陈列着威严的仪仗,还有一些显示封建王朝象征特权和封爵的红底金字官衙牌。显然都是今人布置的,现在看起来土气十足。通过一条狭窄的走道,进入内宅门。内宅是内眷的住房,在男女有别的封建社会,妇女一般是本能到前厅去的,外人男子也不能进入内宅,连下人送水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因此在隔着院墙有一水槽直通院内,仆人只能将日常用水倒进水槽,让水流进院内的水池内,这一设置还保存完好。

 

  后院往北是后花园,这是孔府的最后面,建于明代,内有太湖石假山及各种奇花异草。在花匠们的精心培育下,花园内显得生气盎然。

   因为时间原因,还要赶路我们没有去孔林,也算是一点遗憾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