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夏黄河文明杂谈 |
分类: 原创散文 |
金声玉振坊为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的,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磐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像这样以褒扬孔子思想和为人的牌坊,在正式进入孔庙之前除“金声玉振”坊外,还有“灵星门”、“太和元气”坊等七座,大都是明代修建的。
过了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十三碑亭是十三座亭子,内立有碑刻。据说孔庙内碑刻至少有2000多块,除有少量在院内其它各处外,大都立在碑亭内。十三碑亭是建在“奎文阁”和“大成门”之间,由于是在大成门之后逐代兴建的,空间有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了“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狭窄的难题。过了十三碑,在大成殿的南面是孔子讲学的“杏坛”。相传孔子在此处的一土堆上讲学,周围是一片杏林,孔子的72位弟子在此听孔子传授“六艺”。有名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在这里的对话纪录,不过现在的“杏坛”也是后人为纪念孔子而兴建的,与孔子当时的讲学无关。
杏坛的北面就是高大雄伟的“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建造时为五间,因孔子曾被封为文宣王,故称文宣王殿。到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大修时移现地并扩大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 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殿上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有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内设孔子塑像,并挂有多块匾额,最显著的是为后人最崇敬的“万世师表”和“斯文在兹”两块。而为游人赞叹不已的是大成殿外的石檐柱。左、右、后檐下18根石柱,皆为八菱形水磨浅雕团龙,每柱雕龙72条。
过大成殿后,是寝殿,为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宫氏的监理祭殿,始建于宋朝,现建筑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修,内陈设简陋,且已显破旧。从左边厢房出来,有“孔宅故井”,据传为孔子当年的吃水井,井深三米。明中期以雕花石拦围护,内立明代“孔子故井”碑,井上有今人安置的铁丝网罩,以保护井水的清洁,至于是否真为孔子吃水之井,也无从考证。
从孔庙东侧门出来,不远处是孔府。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衍圣公”是孔子后裔的封号。为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封世袭衍圣公,后相沿不改。
后院往北是后花园,这是孔府的最后面,建于明代,内有太湖石假山及各种奇花异草。在花匠们的精心培育下,花园内显得生气盎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