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河东)赵都河东晋阳考(二)

(2008-05-02 13:42:22)
标签:

河东

华夏

文明

黄河

杂谈

分类: 史论/随笔
《春秋·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有载曰:“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国语·卷十五·晋语九》载:“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鄣乎?’,简子曰:‘保鄣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诫襄子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左传·定公十三年》记曰:“晋赵鞅谓邯郸赵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填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
《韩非子·十过》载道:“夫董阏于,简主之才臣也,其治晋阳而尹铎循之,其余教犹存,君其定居晋阳而已矣。”
《吕氏春秋·似顺论》说;“尹铎为晋阳,下,有请于赵简子。简子曰:‘住而夷夫垒。我将住,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尹铎往而增之。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将使人诛铎也。”
《史记·晋世家》:“十五年,赵鞅使邯郸赵午,不信,欲杀午。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亲,攻赵鞅,鞅走保晋阳。”
《史记·赵世家》说:“孔子闻赵鞅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春秋》书曰:‘赵鞅以晋阳叛。’”
《春秋·定公十年》载:“晋赵鞅帅师围卫。”
《左传·定公十年》载;“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
《史记·赵世家》载:“赵(鞅)名晋卿,实专晋政,奉邑侔于诸侯。”
《左传·定公十三年》载曰:“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
《左传·定公十三年·杜注》说:“十年,赵鞅围卫,卫人惧,贡五百家,鞅置之邯郸。今欲徙晋阳。晋阳,赵鞅邑。”
以上就是关于晋阳最早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晋阳明显是在晋国国都附近,根本没有显示在晋中太原一代,其实,先秦的晋阳就在河东一代,是谓赵邑(今运城市永济一代)。

赵都的晋阳城在今太原市是个错误,应在今河东永济市,班固《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认为晋阳即《诗经》中的唐国。据《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条,东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改县为永安县。(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19828月北京第3次印刷,第12册第3398页)又据《晋书》卷一四《地理志》司州平阳郡条,永安县属平阳郡。平阳郡故属河东,魏分立”。(197411月第1版,198212月北京第2次印刷)查《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正始八年(247年),则永安县属河东郡的时间在东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至曹魏正始八年(247年)之间。臣瓒注《汉书》应在此间。臣瓒应是魏晋时人。
《括地志》是唐初成书的地理总志。《括地志》认为晋阳故城在唐代的蒲州虞乡县之西(今山西省永济市东有虞乡镇。)。胡三省通过征引《水经注》、《战国策》和子夏序《诗》,认为晋阳不在蒲州,唐、晋同为一地。

至于《括地志》的观点,它确实是说晋阳故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同名异地的现象并不鲜见,这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另一处晋阳。检诸史籍,《史记》卷四四《魏世家》哀王十六年(公元前307年)条:

秦拔我蒲、阳晋、封陵。(第6册第1852页)

司马贞《史记索隐》于此条下称:“《纪年》 作‘晋阳、封谷’”。张守节《史记正义》则称:“阳晋当作‘晋阳’也,史文误。《括地志》云:‘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表云:‘魏 哀王十六年秦拔我杜阳、晋阳’,即此城也。封陵亦在蒲州。按阳晋故城在曹州,解在《苏秦传》也”(6册第1852)。阳晋一名。据《史记索隐》所引《竹书纪年》,应作“晋阳”。《史记正义》也持同样观点,并认为即《括地志》所说在蒲州虞乡县西35里的晋阳故城。其所谓“表云”应指《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今查表,除“杜阳”一语有异外,确作”晋阳”。(2册第736)又,《资治通鉴》卷三周慎靓王十二年(公元前303年)记此事亦作“秦取魏蒲坂、晋阳、封陵”。(10册第109)均证魏亦有晋阳。很显然,《括地志》所说的晋阳故城位于唐蒲州虞乡县之西35里。其实,胡三省也知道《括地志》所说的晋阳故城是指魏晋阳,他在《资治通鉴》”秦取魏蒲阪、晋阳、封陵”条下注道:

“晋阳”,按《史记·世家》作”阳晋”。其地当在蒲之东,风陵之西,大河之阳,且本晋地也,故谓之阳晋。苏秦所谓”卫阳晋之道”,盖以魏境有阳晋,故在卫境者“卫阳晋”以别之。《括地志》曰: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水经注》:幽谷关直北隔河有崇阜,巍然独秀,世谓之风陵。郦道元所谓幽谷,则潼关也。《史记正义》曰:封陵在蒲州。《唐志》:河中府河东县南有风陵关。今若据《括地志》,则晋阳亦通。(1册第109

 

赵国的建立如果以周天子正式承认赵氏的诸侯地位算起,应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这一年是赵烈侯在位的第6年,韩、赵、魏三家正式分晋,于是“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中华书局19599月第1版,19753月北京第7次印刷,第5册第1687)但事实上赵氏立国早在此前。《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记赵简子于晋定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91年)攻拔邯郸、柏人(或作柏人),称:

赵竟有邯郸、柏人。范、中行余邑入于晋。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6册第1792

赵简子攻拔邯郸早于赵氏获封诸侯亦即正式立国80多年。当时赵氏虽无诸侯之名却有诸侯之实,故《史记》称其“奉邑侔于诸侯”。赵氏子孙在追述先祖功业时也都以赵简子作为立国始主,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时就说“简、襄主之烈,计胡、(中略),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之乡”。(《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第6册第1809)可见无论事实上还是赵氏子孙心目中,赵氏立国都始自赵简子。因此,赵简子的封邑晋阳事实上也就是赵国最初的都城。

在当时人和后人的心目中,不乏以晋阳为赵都者。《战国策》卷一○《齐策·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有国子之语,称:

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故三国欲与秦壤界,秦代魏取安邑,代赵取晋阳,代楚取鄢、郢矣。(上册第391

所谓柱国,姚本有注称:“柱国,都也”。鲍本注亦称:“言其于国如室有柱”。(《战国策》上册第393) 前者说国就是国都,这是指柱国的性质而言;后者说柱国犹如房屋的顶梁柱,这是比喻柱国的作用。安邑曾是魏国的都城,鄢、郢曾是楚国的都城,将晋阳与安邑、 鄢、郢并称“柱国”,显然是将晋阳比喻作赵都。国子是齐国大夫,他上述议论的时间,据内容叙及魏公子无忌杀晋鄙以救邯郸,初步推知在公元前257年赵国抗击秦军进攻的邯郸保卫战之后。内容又称“秦取晋阳”。秦取晋阳事在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 年),是则国子的议论时间又可推知在公元前248年以后。(《史记》卷五《秦本纪》称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攻赵定太原。见第1册第219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中牟县条称:“赵献侯自耿徙此”(1《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上》,见中华书局校点本第六册第1555页。)。《水经注·#(左水右曾)水》亦称:沫水“东北流,迳中牟县故城,昔赵献侯自耿都此”。(2王国维《水经注校》卷二二《水》,见上海人民出版社本第721页。)可见赵国在献侯迁都中牟之前一度立都于耿。

耿在何地?《左传》闵公元年(公元前661)有“(晋献)公将上军,太子申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杜预注称: “平阳皮氏县东南有耿乡”,(3《春秋左传正义》卷一一《闵公元年至二年》,见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下册第1786页。)《史记》的《晋世家》和《赵世家》均载晋献公灭耿及赐赵夙耿地事,(4《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和卷四三《赵世家》,见中华书局校点本第五册第1641页和第六册第1781页。)《索隐》和《集解》分别据杜预或《地记》说,认为耿即皮氏县的耿乡(或称耿城),是古耿国所在。《汉书·地理志》认为这个耿乡(耿城)就是曾经做过赵国都城的耿,河东郡皮氏县条称“耿乡,故耿国,晋献公灭之,以赐大夫赵夙,后十世献侯徙中牟”(5《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上》,第六册第1550页。),《辞海》便沿袭此说,也认为:“耿,古国名,本春秋小国,公元前661年晋灭之以赐赵夙,至赵献侯自此迁中牟。故址在今山西河津县南汾水南岸”。(6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第1816页。

如 果说耿乡(耿城)是故赵国地,晋献公以耿赐大夫夙,也于史有证,。赵夙受赐的耿地在今山 西河津东南,位于当时晋国都城绛(今山西冀城东南)的西部。但赵夙之后至赵简子(即赵鞅),赵襄子(即赵孟)时期,赵氏的势力中心起码有过两次转移:一次 是春秋前期的晋文公时期,一次是春秋末年的赵简子时期。

据《左传》和《史记》的《晋世家》,《赵世家》记,赵夙之孙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重耳返国后为晋文公,赵衰为原大夫。“居原,任国政”。(7赵衰封于原的时间,《左传》作鲁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作晋公元年(公元前636),《晋世家》作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裴骃《集解》引杜预语,认为在“河内沁水县(今河南西北部的济源);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及《左传》也认为在靠近晋东南的济源一带。。

晋阳作为赵氏势力中心还可以从赵襄子固守晋阳以击败智氏得到证实,《史记·赵世家》:

襄 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分其范,中行故地。……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 惧,乃奔保晋阳,……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礼。襄子惧,乃夜使相 张孟明私与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14《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见同本第六册第17941795页。并参见《战国策·赵策》的《知伯韩魏兵以攻赵》、《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等。

这次赵襄子也是凭借晋阳才击败智氏的,并最终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局面,两次晋阳之役反映了赵氏势力中心的第二次转移已经完成。

赵氏势力中心经过两次转移尤其是移至晋阳具有重要意义,赵氏正式取得诸侯封号是在公元前403年的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时,但其立国实际自赵简子起。赵简子夺邯郸、柏人后,史称:“赵名晋卿,实晋权,奉邑侔于诸侯”。(15《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见第1792页。) 如果说以前的耿、原只是赵氏封邑话,那么此时的晋阳已经具有了赵氏国都的性质。既然赵氏政治中心有了两次转移,并且晋阳实际已成为赵国最初的都城,那么赵 氏就不可能在耿传续十世,继赵襄子而立的赵献侯也没有必要舍弃晋阳退回到先祖的封邑耿地而迂回迁都中牟。因此笔者认为,所谓赵氏自赵夙封耿之后十世才自耿 迁至中牟一说显然不能成立。

司马贞所举有的传本作”祖乙迁于耿”外,还可以举出一个词例。《尚书序》有云:“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祖乙圮于耿,作《祖乙》。”对“祖乙圮于耿”句,孔氏传称:亶子圮于相,迁于耿,河水所毁曰圮”。(23亦有作“祖乙徙耿”者,见《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皮氏县条注,中华书局校点本第十二册第3399页。) 认为相被河水冲毁后,祖乙又迁至耿。孔颖达《尚书正义》不同意此说,认为是指耿被冲毁后又迁至他处。

皮氏的耿城是赵都之耿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