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商鸣条之战

(2008-04-07 11:38:48)
标签:

黄河文化

华夏文明

文化

    关于鸣条之战的历史记载:
       汤伐桀 (汤)陞自戎述(遂),内(入)自北门,立于中□,傑(桀)乃逃之鬲(历)山是(氏)。汤或从而攻之,降自鸣攸(條)之述(遂),以伐高神之门,傑(桀)乃逃之南巢是(氏)。汤或从而攻之,述(遂)逃,去之桑(苍)梧之野。
    据简文,则汤伐桀有三次战役,初战于戎遂,桀逃之历山;再战于鸣条之
桀死于亭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案,“亭山”、“章山”皆是“鬲山”之形讹。近据简文,历山应是桀第一次战败流亡之地。

    《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周书·殷祝》:汤放桀于中野,士民闻汤在野,皆委货扶老携幼奔,国中虚。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徙千里,止于不齐,不齐士民往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复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

    《淮南子·本经》:汤以革车三百乘伐桀于鸣条,放之夏台。

    《淮南子·修务》: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列女传·孽嬖夏末喜传》:战于鸣条,桀师不战,汤遂放桀,与末喜嬖女同舟流于海,死于南巢之山。

    《御览·皇王部》引《竹书纪年》: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案,据简文,南巢为桀第二次战败流亡之地。而其第三次流亡苍梧之野之事,则不见诸史籍。

     《今本竹书纪年》云:鸣条有苍梧之山,(舜)帝崩,遂葬焉。则鸣条、苍梧地相密迩。《孟子·离娄下》云:>舜生于诸冯,遣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礼记·檀弓》云舜藏于苍梧之野。故《书序》郑玄注:“鸣条,南夷地名”。以简文及《周书·殷祝》等观之,桀败之迹逐步南下,康成说殊为可信。至简文云桀逃之苍梧,或因舜事而误,亦未可知也。

   《史记》云:“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

     《修务训》:“汤整兵鸣条。困桀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吕览·简选》篇:“殷汤登自鸣条,乃人巢门。”

     《书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夏朝末期(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由于夏桀姒履癸无道,矛盾重重,当时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偕女皆亡”,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夏的属国商渐渐演变为与之抗衡的对手。
   汤他在贤臣伊尹、仲元的力辅下,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
  首先派遣伊尹数次打入夏桀内部,充当间 谍,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二是采取先弱后强、绝其羽翼之决策,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继而集中兵力逐步灭韦、顾,并攻灭夏桀最后一个堡垒即实力较强的昆吾,打通了最后灭桀的道路;三是把握时机,当汤停止向桀纳贡时,桀即刻调九夷之师,准备伐商,汤则视情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以稳住桀,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此时桀的指挥完全失灵,九夷之师不起,有緍氏公开反抗;此时伐桀时机成熟而果断下令起兵。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兴兵伐夏,战前他隆重举行誓师,《尚书·序》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运城北),作汤誓”即为商汤向士兵们发表的征伐夏桀的誓师辞。
   誓师后汤简选良车70乘,“必死”6000人,联合各方国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至夏都以西(风陵渡)突袭夏都安邑,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汤军队在鸣条展开战略决战。
   决战中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桀败退归依于三朡;随之汤乘胜攻灭了三朡。
   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运城南山),不久病死,汤回师西亳景山(运城汤王山)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 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其主地位从此夏朝宣告灭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